《林业产业信息》2024年第9期
2024-9-21 访问次数:209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9期
(总第330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4年9月22日
本 期 要 目
2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省内动态
4 吉林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成果显著
6 吉林欠发达国有林场建设成效显著
国内动态
8 如何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
12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要成果
15 全国集体林森林蓄积量达93.32亿立方米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这一决定,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决定共分15部分,其中专门部署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问题,多处提到林草相关工作。
决定在第一部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中,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了7个“聚焦”,其中,第五个“聚焦”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决定在第五部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提到“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时明确要求,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
决定在第六部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中提到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决定在第十二部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完善绿色税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刘斯文)
吉林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成果显著
绿水青山迎客到,花果飘香富民生。初秋的吉林省靖宇县国有林总场薄雾笼罩,缕缕幽香,林场里的清川森林小院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繁花茂树间尽享大自然带来的舒畅与惬意。
“我们利用林中空地种植药用花卉、山野菜和果树,合抱粗的大树全部原地保留,小院还有餐饮区和民宿区,游客可以赏花、尝野菜、溪边玩水,森林小院成为了周边及全国游客们休闲游憩的好去处。”靖宇县国有林总场场长于文双介绍。
靖宇林场是离县城10公里的城郊林场,林地面积4531.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8.9%。2022年开始,靖宇林场依托长白山余脉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探索“国有林场+N”的发展模式,盘活国有林场闲置的生产生活设备设施,建设了集森林旅游、民风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城郊森林公园”。
2021—2023年,吉林省共投入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资金178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569万元,地方配套3315万元。共扶持26个县28个欠发达国有林场开展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培育红松、蓝莓、文冠果、平榛等23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和6个林木种苗基地,实施生态黑猪、肉牛、蜂蜜等4个养殖项目,发展红色旅游、科普教育、森林体验等7个特色生态旅游基地。
位于该森林小院西侧,建有一处占地总面积700余亩的碧水川牡丹园,是林场富余职工王强经营14年的心血,现有观赏、药用牡丹、芍药等十余个花卉品种,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年收益60万元。“这个牡丹园每年可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21人,其中林场职工6人,当地群众15人,有效带动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增收,现在大家有了事业也有了干劲儿。”王强高兴地说。
如今,这里的老家属区闲置的职工危旧房焕然一新,13间民宿坐落于山水间,游客三三五五围坐在东北大炕小憩,听着林场职工讲述林区趣闻。
吉林省通化县国有林总场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红松果林休闲康养产业园,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了松子晾晒、储藏、加工一体化,延伸休闲康养、旅游等产业链条,推动林场及周边地区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
梨树县国有林总场打造万亩文冠果生物质能源基地,实施文冠果示范园建设,文冠果茶厂和榨油厂已投入生产,后续将逐步完善和延伸文冠果油产业链条,成为吉林省中西部国有林场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者。
永吉县国有林总场水木年华亲子教育营地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对原有的低洼苗圃地进行改良改造,新建辐射吉长两市及省内集教育研学和乡村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教育基地。项目一期建成运营后,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万人次,收入达200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全年接待游客数达10万人次,收益可达1000万元,将成为林场转型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截至2023年底,吉林省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林下种植面积1.28万亩,生态旅游发展面积53.73万亩,实现经济收入2576.5万元,解决林场富余职工就业岗位1611名,为当地农户提供约1102名季节工的就业机会,人均增收6870元。
2024年,全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096万元,支持24个市、县(市、区)欠发达国有林场开展产业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已有15个管护用房建设完成并通过自验收。目前,16个试点林场已累计投入各级各类资金8.35亿元,林场森林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稳步升级,林场面貌焕然一新,试点建设成效显著。(来源: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 吴林锡 尹永花)
吉林欠发达国有林场建设成效显著
初秋,吉林省靖宇县国有林总场薄雾笼罩、幽香缕缕。林场内,清川森林小院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繁花绿树间尽享大自然带来的舒畅与惬意。
“我们利用林中空地种植药用花卉、山野菜和果树,合抱粗的大树全部原地保留。小院还有餐饮区和民宿区,游客可以赏花、尝野菜、溪边玩水,森林小院成了周边及全国游客们休闲游憩的好去处。”靖宇县国有林总场场长于文双介绍。
绿树掩映的森林小院
靖宇林场是离县城10公里的城郊林场,林地面积6.8万亩、森林覆盖率88.9%。2022年开始,林场依托长白山余脉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探索“国有林场+N”的发展模式,建设了集森林旅游、民风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城郊森林公园。
森林小院西侧,建有700余亩碧水川牡丹园,是林场职工王强经营14年的心血,现有观赏、药用牡丹、芍药等10余个花卉品种,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年收益60万元。“这个牡丹园每年可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21人,其中林场职工6人、当地群众15人,现在大家有了事业也有了干劲儿。”王强高兴地说。
老家属区闲置的职工危旧房也焕然一新,13间民宿坐落于山水间,游客围坐在东北大炕小憩,听着林场职工讲述林区趣闻。
2021—2023年,吉林省共投入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资金17884万元,扶持26个县、28个欠发达国有林场开展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培育红松、蓝莓、文冠果、平榛等23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和6个林木种苗基地,实施生态黑猪、肉牛、蜂蜜等4个养殖项目,发展红色旅游、科普教育、森林体验等7个特色生态旅游基地。
吉林省通化县国有林总场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红松果林休闲康养产业园,推动林场及周边地区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
梨树县国有林总场打造万亩文冠果生物质能源基地,实施文冠果示范园建设,文冠果茶厂和榨油厂已投入生产,成为吉林省中西部国有林场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者。
永吉县国有林总场水木年华亲子教育营地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对原有低洼苗圃地进行改良改造,新建集教育研学和乡村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教育基地。项目一期建成运营后,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万人次,收入达200万元。
截至2023年底,吉林省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林下种植面积1.28万亩、生态旅游面积53.73万亩,实现经济收入2576.5万元,解决林场富余职工就业岗位1611名,为当地农户提供约1102名季节工就业机会,人均增收6870元。
2024年,全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096万元,支持24个市、县(市、区)欠发达国有林场开展产业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已有15个管护用房建设完成并通过自验收。目前,16个试点林场已累计投入各级各类资金8.35亿元,林场森林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稳步升级,林场面貌焕然一新,试点建设成效显著。(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吴林锡 尹永花)
如何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要求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快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林业“三大要素”的快速跃升,以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林业“三大要素”优化组合的快速跃升。
加快培育高素质的新型林业劳动者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者是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对林业劳动者的要求各有不同。
传统林业依靠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要获得产出增加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有效工作时间的追加。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林业生产技术保持相对不变、生产方式粗放,与之相匹配的林业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多停留在熟悉林业生产规律、能操作基本生产工具,而对劳动者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并不做特殊要求。因此,传统林业劳动者只需凭个体经验积累和知识口耳相传就能掌握满足传统林业生产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然而,随着传统林业的现代化转型,发展以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林业新质生产力成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此,必然会对劳动者提出更高更明确的知识、素质及技能要求。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因此,林业劳动者要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做到持续创造和熟练操作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开发新型劳动对象、使用和维护新型设施设备,主动满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要求。
当代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大规模使用,虽会部分替代传统林业劳动者,但不会完全替代林业劳动者;而更会赋能新型林业劳动者,帮助他们尽可能摆脱劳动的伤害性、危险性、单调性和枯燥性,并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
加快普及高性能的新型林业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是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劳动工具的优劣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林业劳动工具包括营林工具(如铁锹、䦆头等)、采运工具(如斧头、手锯、木橇等)、木材加工工具(如斧头、锯子、刨子、墨斗等)。这些劳动工具大多借助于人力或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劳动环境差,已经完全不适应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现代林业劳动工具具有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征,能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使得林业生产大幅度降低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伴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林业劳动工具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新型营林机械(如营林拖拉机、营林整地机、翻转犁、挖坑机、反铲挖掘机、飞机等)、采运机械(如电锯、油锯、全自动伐木机、伐木机器人、集材拖拉机等)、木材加工机械(如木材粉碎机、木材刨花机、盘式削片机、木材剥皮机、木屑机、数控车间等)逐步代替传统林业劳动工具。特别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无人机、机器人、自动化装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逐步演变为新型林业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的升级换代,有效提升了林业生产效率,推动我国林业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但从总体上看,林业劳动工具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与工业、农业等其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普及高效的新型林业劳动工具已经成为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
加快拓展可利用的新型林业劳动对象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实现林业生产空间和林业功能的有效拓展,将集中在林地经营的小林业改造为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林业。拓展林业生产空间需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性突破。立体林业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利用空间,催生乔木混交、乔灌混交、林药间作、林苗间作、林粮间作等多种新模式。
林业具有天然的多功能性。在林业现代化过程中,林业由最初单一的木材生产向经济林果品、木本粮油、林下种植产品、林下养殖产品等林业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方向发展,又向水土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等林业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方向发展,也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林业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方向发展。未来,数字技术、育种技术、林机装备技术、复合材料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将深度融合上述三类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成为林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践应用场景。
努力构建“三大要素”优化组合的新型林业经营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林业生产单位是分散的农户或小规模的家庭林场,商品化、产业化水平较低。集体林地确权到户后,林地细碎化问题逐步凸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加之农村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农户对森林的依赖性明显降低,林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为着力解决农村集体林“谁来种树”“谁来护林”“谁来经营”的问题,当前不少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的林业经营体系正在发生变化——不再由原承包户单家独户小块经营,而是通过林地经营权流转的形式,主要由林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国有林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林业龙头企业等实现规模经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阶段,建议鼓励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户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化新型林业经营体系,提升家庭林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的能力。
林业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否定,而是既有替代、又有继承,既互为补充、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林业新兴技术必将替代传统林业产业中的落后技术,同时为传统林业产业注入新的科技基因。林业新质生产力是不断动态发展的,今天传统技术是昨天的先进技术,今天的先进技术大多孕育脱胎于传统技术,今天属于先进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只是相对于昨天而言。换言之,今天的先进技术明天会变成传统技术或者落后技术,今天的新兴产业明天会变成传统产业,今天的新质生产力明天会变成传统生产力。因此,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林业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促进林业生产力水平,全面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宁攸凉)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要成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践。福建是集体林改的策源地和排头兵,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全国率先谋划推动了集体林改。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考察时强调,“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今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福建三明举行,对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特殊意义。
2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林改,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8年在总结福建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国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了3个专门文件作出重要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聚焦“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和“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开展先行先试,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不断取得新成效,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功能得到有效释放,呈现出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局面。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全面实现
集体林是山区林区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通过集体林改,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
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勘界发证工作顺利完成,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林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林权保障体系更加完善。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专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总数近30万个,经营林地面积2.67亿亩。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福建永安上坪村的村民将这9个字刻在一块大青石上,为改革树起了“民心碑”。
森林“水库”更充盈,生态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我国宜林荒山荒地主要集中在集体林区,集体林改激发了农民扩绿、兴绿、护绿的积极性,自觉担当国土绿化的主力军,主动“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
集体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集体林改起步早、力度大的福建、江西,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65.39%、60.39%,列全国第一、二位。目前,全国集体林森林面积21.83亿亩,比林改前增加了5.5亿亩,增幅37%;森林蓄积量93.32亿立方米,比林改前增加了48亿立方米,翻了一倍。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今天的山区林区青山常在、绿意盎然,守住了水的命脉。全国森林年涵养水源量达6289.58亿立方米,相当于16个三峡水库。
森林“钱库”更充实,生态富民效果日益显现
森林资源是集体林区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集体林改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让森林日益成为农民的“摇钱树”“聚宝盆”。
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形成了经济林、木材加工、旅游康养、林下经济4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集体林地亩均产出300元,比林改前增长了3倍多。全国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100多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700多亿元,农民从林改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集体林业带动4700多万农民就业,福建三明农民年人均林业收入约76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山区林区乡村振兴希望在山、优势在林。
森林“粮库”更稳固,食物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集体林中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达500种以上,是森林食品的主产区。集体林改秉持大食物观,增强了“向森林要食物”的发展动力,促进了经济林、林下经济做大做优,产品涵盖“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让中国饭碗更稳定、更安全、更丰盛。
木本油料规模持续扩大,油茶种植面积约7000万亩,茶油年产量80多万吨。木本粮食供给稳定,板栗、枣、柿等种植面积1亿亩,产量1400万吨。干果水果供需基本平衡,各类干果水果种植面积3.3亿亩,产量1.9亿吨。森林蔬菜、木本调料、木本饮料、木本饲料、竹笋、林菌、林禽、林畜等林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供应充足。
全国森林食品年产量达2亿吨,人均约130公斤,已经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农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让老百姓吃得更美味、更健康,让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更足。
森林“碳库”更庞大,固碳增汇潜力持续释放
森林是大自然的储碳大户。森林蓄积量每增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2吨。集体林中的中幼林多,蓄积量增长空间大,“碳库”扩容潜力大。集体林改促进了集体林资源扩面提质,提升了林业碳汇能力。
森林储碳固碳量持续增加。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年固碳3.1亿吨,吸收二氧化碳当量11.37亿吨,集体林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地创新发展林业碳汇,推出林业碳票、林业碳账户等新举措新办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助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新征程上,国家林草局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巩固拓展改革成果。我们将锚定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推动山区林区“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加快建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以制度牵引林业改革发展。打好促进森林“四库”联动的组合拳,持续扩大库容、加固库体、夯实库基,进一步释放以林保水、以林生金、以林产粮、以林固碳潜力,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全国集体林森林蓄积量达93.32亿立方米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国家林草局发布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新成果。2008年全国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全面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全国集体林森林面积21.83亿亩,比林改前增加37%;森林蓄积量93.32亿立方米,比林改前翻了一番;集体林地亩均产出300元,比林改前增长3倍多,呈现出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局面。
集体林改激发了农民扩绿、兴绿、护绿的积极性,集体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全国森林年涵养水源量达6289.58亿立方米,相当于16个三峡水库。森林储碳固碳量持续增加,我国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年固碳3.1亿吨,吸收二氧化碳当量11.37亿吨,集体林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产业总产值超9万亿元,形成了经济林、木材加工、旅游康养、林下经济4个万亿级支柱产业。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林草部门将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山区林区“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加快建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来源:国家林草局 姚亚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