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企业风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2206号21世纪A座1008室

网址://www.fullaulas.com  或:吉林省林业产业   

 E--mail:jlslycyxh@163.com

邮编:130041   

 

欢迎光临吉林省林业产业网站,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联系我们!
《林业产业信息》2024年第10期

     2024-10-26       访问次数:17次

 

林业产业信息

10

(总第331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41025

本  期  要  目

省内动态

2  吉林:聚力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

3 吉林林蛙养殖开辟增收新路

国内动态

 国土绿化让美丽中国底蕴更深厚

6  做大森林“粮库”充实森林“钱库”

13 安徽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14 广西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300亿元

15 福建“森林康养+”发展如火如荼

 

 

 

 

 

吉林:聚力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

林下参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森林食物。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长白山林区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孕育了千年人参、百草之王。作为人参主产区,吉林省持续发挥优势和潜力,促进林下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林下参

林下参就是人工播种后自然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人参。据资料记载,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有450多年历史。根据国家《药典》和相关标准的定义,播种后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达到15年以上的人参称“野山参”,是最接近野生人参功效的人参。人参富含皂苷、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物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人参功效的详细记载。

吉林省委、省政府将人参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积极倡导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宜参林地,采用仿野生栽培模式种植林下参。其中,通化市作为长白山人参的道地核心产区,更是将人参产业列为3个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优势产业之一。今年81日,《通化市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实施,有力推动林下参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目前,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总面积达到116.5万亩,年产量781.8吨,产值接近100亿元。围绕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全省已开发出五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培育出全国知名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

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大力开展森林科学经营,在提升森林质量的同时,为林下参种植创造充足空间和良好条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例如,对于适宜林下参生长的1520年生人工落叶松商品林,通过采取科学的经营抚育措施,使其郁闭度保持在0.60.8的合理区间,既有利于林木快速成材,也形成了满足林下参种植的产业发展空间。

目前,吉林省正围绕林下宜参林地管理、优良种子培育、人参产品研发、质量品牌打造、人参文化宣传等环节,把长白山林下参产业打造成强林富民的优势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把历经千年的百草之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吉林林蛙养殖开辟增收新路

  “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是中国林蛙优良品系。吉林省是长白山林蛙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通化、白山、桦甸等23个县(市)。

 

近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林蛙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带动,推动林蛙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目前,全省林蛙产业年产上亿只商品蛙、林蛙油近200吨,年产值近40亿元,具有成长为百亿元级产值规模潜能。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脉西南麓,森林覆盖率67.15%,有适宜林蛙养殖沟系663条,林蛙产业发展优势不可替代。

近年来,通化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帮助企业在原有林蛙化妆品、消杀产品基础上,向林蛙保健品、食品延链增值,实现林蛙产值跨越式增长。2023年林蛙产值5.01亿元。其中,一产1.72亿元,占比34.33%;二产3.29亿元,占比65.67%2024年,林蛙预计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5%

长期以来,林蛙加工多处于初级阶段,精深加工较少,且大多只利用林蛙油,对取油后的蛙皮、蛙干用之甚少。

通化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龙头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长白山林蛙抗菌肽、多肽提取及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康元生物公司利用长白山林蛙摘取蛙油后的林蛙废弃物为原料,采用专利技术提取具有杀菌和抗病毒作用的林蛙抗菌肽、多肽及胶原蛋白等有效成分,生产皮肤抗抑菌的卫生消毒产品、美容养颜化妆品、滋补养生功能食品。

康元生物公司与吉林大学合作,按照“消、妆、食、健、药”的顺序开发林蛙深加工产品。多年来成功转化林蛙抗菌肽系列专利成果5项,企业开发自主专利技术16项,申报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通过企业项目的实施,林蛙干体经过提取、酶解、配制加工得到完全利用。

为保障原材料供应及林蛙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康元生物公司建设了小规模林蛙生态养殖基地及长白山林蛙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用于林蛙种苗培育及养殖技术研究和实施产业化开发。目前,长白山林蛙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建成后,可年存蛙5000万只,年回捕2000万只,将带动林蛙上下游产业整合发展,促进行业集聚式发展。

康元生物公司实现了林蛙皮、骨、肉、卵资源的综合利用,并通过下游林蛙加工产业支撑,促进上游林蛙养殖产业发展,大幅提高了长白山林蛙产业附加值。2023年,康元生物实现总产值3.35亿元,销售收入3.39亿元。年加工处理林蛙干体458吨,年综合生产林蛙抗菌肽、多肽类产品8526万盒,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间接)带动林蛙养殖户4249户,带动农户增收3374万元,平均每户增收7940.69元。

林蛙产业发展推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省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为林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国土绿化让美丽中国底蕴更深厚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之举。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代又一代林草工作者久久为功、艰苦奋斗,推动国土绿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聚焦重点、持续用力,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攻坚,稳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美丽中国底蕴更深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更强劲。

科学绿化形成新格局。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更加突出数量与质量并重,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全力组织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国土绿化落地上图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国土绿化质量成效评价等。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到34.6亿亩、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24.02%、森林蓄积量增长到194.9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蓄积连续40多年保持“双增长”。人工林面积始终稳居世界第一,21世纪以来中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2024年世界森林况》指出,20102020年,中国年净增森林面积达到2910万亩,排名世界第一。我国持续增长的森林资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重大战略作出了独到贡献。

全民义务植树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从首都义务植树、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到全国各地组织开展的多种形式义务植树活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持续走向深入。特别是通过创新推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逐步实现“一张图”管理,并形成八大类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义务植树开启了新风尚。2023年,全国网络平台点击量超3.5亿次,累计1334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

城乡绿化统筹推进。累计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9个。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22%提高到42.6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5.29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01%

保护古树名木进一步丰富科学绿化的内涵。完成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建成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开展全国数据质检,初步实现“一张图”动态、精准保护管理;启动中央财政资金项目,组织实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全力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出台,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

造林绿化成果得到全面保护和巩固。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我国林草资源保护管理迎来重大制度创新,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如今,林长制引领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已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深入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2023年实现县级疫区、乡镇疫点、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四下降”,疫情严重危害和扩散蔓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新征程上,我国将以更完善的制度、更有力的举措、更坚定的行动,大力推进扩绿、兴绿、护绿,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让美丽中国绿色底蕴更加深厚。(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曹云)

 

做大森林“粮库”充实森林“钱库”

通过持续的林草生态建设,我国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与此同时,随着林草资源不断累积、质量有效提升,森林的粮库、钱库效能也日益凸显,不仅丰富了百姓的餐桌果盘,更成为山区林区农民的致富引擎。 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粮库”。发展森林食物,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林草局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以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为主要抓手,科学合理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加快推动 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全国各地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做大森林“粮库”,充实森林“钱库”,呈现林业产业助力绿色增长、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 1018日,国家林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森林食物发展成效,并邀请云南、吉林、广西、新疆、江西等5个省份介绍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发展亮点。

云南:深耕特色打造富民产业

作为生态资源大省,云南省在林草产业发展上,着力在“特”上做文章、下功夫,核桃、野生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

云南省是世界深纹核桃的分布中心。截至2023年,全省核桃面积4300万亩,干果产量198万吨、综合产值588亿元,惠及2000多万农村人口,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核桃油产能突破10万吨,千吨以上的核桃油生产线20余条,“水代生态制取核桃油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有力。

核桃。围绕一产提质、二产扩能、三产做活,云南省扎实推动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通过品种改良、疏密降冠、水肥一体等措施,争取平均亩产达120公斤以上、优果率达90%以上。建成400余条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生产线。

同时,云南省支持国家级核桃产业园区建设,加强高值化产品开发,以及核桃采摘、剥壳和山地农业机械等方面技术攻关。大力培植漾濞、大姚核桃品牌,培育龙头企业67户,建成6个核桃交易中心。将核桃与文旅融合,培育漾濞光明村等一批融合发展典型。为保障林农权益,云南省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同时深化银政企合作,今年以来新发放核桃产业贷款5.8亿元。

除了规模效益领先的核桃产业,云南野生食用菌在国内外市场销售前景广阔。2023年,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总产量超39万吨,产值超295亿元。

干巴菌。挖掘储量、培育增量、壮大市场,云南省持续推进野生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先后制定了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因地制宜推广林菌种植模式,积极发展林下采集。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台了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规范性文件,迪庆藏族自治州发布了国内首部松茸行业白皮书。

同时,云南省推广以种质资源封育、人工促繁、包山养菌等方式开展管护育菌。楚雄州南华县五街镇率先实施包山捡菌制度,形成了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等村规民约。五街镇开门小组2023年菌山承包经营收入达141.9万元,全村76403人实现人均分红3500多元。

新疆:为红枣全产业链发展护航

红枣是新疆林果产业链建设主栽树种之一,枣产业是新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目前,新疆红枣种植面积431.8万亩,产量达321.5万吨,主要发展骏枣和灰枣两个红枣品种。

作为全国重要红枣生产供给基地,新疆近年来围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红枣全产业链,努力稳定红枣市场价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疏密改造、品种统一、低产低效果园改造、增施有机肥、机械应用等技术措施,新疆着力提升红枣标准化生产水平。今年以来,新疆累计完成疏密改造156万亩,亩均产量600800公斤,商品果率达到80%,创建了16个红枣示范园及若羌县红枣示范区,带动约180万枣农亩均收入2400元以上。

依托红枣链主、骨干和重点企业,新疆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开展红枣新品种培育。目前发展栽植“蟠枣”“秋蜜”等新品种,建立红枣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完成红枣抹芽机样机制作,开展红枣环磷酸腺苷等营养物质提取利用,挖掘红枣药用价值。同时,研发解郁安神药膳、枣泥山药糕两种药膳食品,在红枣蛋白酶切产物利用和抗衰老机理研究等方面获得专利两项,红枣加工量提高至225万吨。

在政策保障及市场开拓方面,新疆充分发挥援疆机制作用,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西安等城市建设销售分仓60个,积极组织优质红枣企业参加义乌森博会、亚欧博览会、合肥坚果炒货会等国内各类专业性展销会、博览会,拓宽销售渠道。加大红枣品牌建设,获得麦盖提灰枣、且末红枣、和田御枣等9个红枣地理标志认证品牌。

同时,新疆将南疆红枣主产地州纳入林果业政策性保险。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合作,自2019年以来建设红枣期货交割库10个,新疆红枣期货产生交割数量年度达7万吨,占全国红枣期货交割数量的70%以上。麦盖提县与郑州商品交易所、中泰期货有限公司合作,推进“期货+保险”新型农业保险政策,确保枣农红枣亩均收益不低于保额,减少市场价格波动给枣农带来的风险。

吉林:聚力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

林下参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森林食物。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长白山林区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孕育了千年人参、百草之王。作为人参主产区,吉林省持续发挥优势和潜力,促进林下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林下参。林下参就是人工播种后自然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人参。据资料记载,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有450多年历史。根据国家《药典》和相关标准的定义,播种后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达到15年以上的人参称“野山参”,是最接近野生人参功效的人参。人参富含皂苷、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物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人参功效的详细记载。

吉林省委、省政府将人参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积极倡导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宜参林地,采用仿野生栽培模式种植林下参。其中,通化市作为长白山人参的道地核心产区,更是将人参产业列为3个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优势产业之一。今年81日,《通化市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实施,有力推动林下参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目前,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总面积达到116.5万亩,年产量781.8吨,产值接近100亿元。围绕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全省已开发出五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培育出全国知名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

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大力开展森林科学经营,在提升森林质量的同时,为林下参种植创造充足空间和良好条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例如,对于适宜林下参生长的1520年生人工落叶松商品林,通过采取科学的经营抚育措施,使其郁闭度保持在0.60.8的合理区间,既有利于林木快速成材,也形成了满足林下参种植的产业发展空间。

目前,吉林省正围绕林下宜参林地管理、优良种子培育、人参产品研发、质量品牌打造、人参文化宣传等环节,把长白山林下参产业打造成强林富民的优势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把历经千年的百草之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江西:打好山茶油产销组合拳

江西省是全国油茶主要产区,油茶资源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油茶林面积达1650万亩,高产油茶林面积突破800万亩,油茶产业总产值超560亿元。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江西省全力打好山茶油产业链与供应链组合拳。

油茶喜丰收。在油茶发展上,江西省用好政策、补助和项目。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实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推出时间长、利率低、额度大的“油茶贷”,积极统筹国家储备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86亿元支持油茶产业发展。

同时,大幅提高油茶种植补助标准,对新造、改造油茶分别给予1000/亩、400/亩的补助,有的油茶重点县补助标准达到2000/亩。规划建设油茶产业园、油茶果仓储交易中心、油茶服务中心、高产油茶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670个。

在种植质效上,江西省更加注重良种、技术与模式。新建良种采穗圃18处,培育良种育苗基地83家,年供良种1.1亿株,确保全省油茶良种使用率达100%。制定出台《江西省油茶资源高质量培育建设指南》,全面应用“大穴、大苗、大肥”技术,加快良种良法良技的示范推广,一大批基地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同时大力推行“五统一分”和“企业+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促进油茶适度规模经营。

在壮大产业上,江西省下好精准招商、选商布局、融合发展“三步棋”。大力开展招商选商活动,建好项目库向外推介,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选商,先后吸引相关头部企业投资油茶产业,成功签约油茶项目11个,实际进资15.6亿元。设立油茶科研专项,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出茶油口服液、护肤品、茶皂素等油茶精深加工产品。

在品牌创建上,全力打造“江西山茶油”区域公用品牌。成立江西山茶油发展中心,制定发布《江西山茶油》团体标准,持续开展品牌线上线下宣传营销。今年1月—9月,全省山茶油产品主流电商销售额达1.72亿元,同比增长7.6%

广西:构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南方重要集体林区。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区位优势,广西不断强化政策保障、示范带动、品牌打造、金融支持,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近年来,广西依托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进一步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补链条,强龙头、拓市场,全面提升“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立体复合经营效益。

截至2023年底,广西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300亿元,惠及林农近1200万人,林下经济成为山区少数民族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绿色引擎。

自治区先后出台《广西万亿林业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强化项目带动、科技引领、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聚力推动“种养加”“林文旅”一体融合、“林工贸”“产供销”一体发展。

2016年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58亿元,以“公司(国有林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施林下经济示范项目572个。自治区有连片200亩以上的林下种植基地800多个、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林下养殖基地195个。与林下经济相关的自治区现代产业示范园区15个,涉及林下种植的自治区“定制药园”20个。

桉树林下套种益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中医药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桂十味”道地药材及区域特色药材品种。发布防城金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材百部林下种植技术规程等一批地方标准,兴安县“毛竹种植灵芝”技术获得国家专利。目前,自治区林下经济知名品牌达到192个。

广西通过建立落实“政银担企”合作机制,采取“建档立卡”“直接授信担保”“林权抵押+农业担保”等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累计向金融机构推荐林下经济小微企业超过3000家,向符合担保条件的企业授信担保放款超过1.5亿元。

聚力打造林下种养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广西将进一步加快构建产地优美、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持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推动林农增产增收、林业增能增效、林区增绿增美。(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安徽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设立30个先行区、90项体制机制创新点

安徽以林长制改革的“关键一招”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加快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实现“林长制林长治、不砍树能致富”。

安徽是林长制改革的发源地,2019年成为全国唯一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5年来,安徽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创新突破为重点,强化综合配套、系统集成,各项任务有序推进,林长制改革“安徽模式”“安徽经验”不断向全国输出,取得积极成效。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调。示范区建设纳入每年省委、省政府涉林重点工作,写入安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列入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20项重大试点之一,省域统筹,全面推进。同时,安徽因地制宜设立30个先行区、90项体制机制创新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点带面提升建设整体水平。林长制条例、“林长+检察长”“小山变大山”等10余个改革经验被国家林草局重点推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围绕破解公益林生态补偿、林地流转、林权融资、社会资本投资、林区道路建设等面上“五难”问题建章立制,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发展、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加快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实施“五绿兴林·劝耕贷”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服务支持。通过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安徽探索出了一整套林长制改革的经验和模式,先后入选中央改革办十大案例和中国改革十大案例,不仅为安徽林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安徽林长制工作连年受到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督查考核认定为优秀等次。宣城市、滁州市获国务院林长制督查激励。(来源:安徽时报 记者 汤超)

 

广西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300亿元

10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记者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提问,请他介绍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做法。黄政康表示,广西是南方重要集体林区、重要生态屏障,截至2023年底,全区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300亿元,惠及林农近1200万人,林下经济成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绿色引擎。

黄政康介绍,近年来,广西依托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进一步“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补链条,强龙头、拓市场”,全面提升“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立体复合经营效益。

2016年以来,广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58亿元,以“公司(国有林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施林下经济示范项目572个。其中金秀瑶族自治县林下种植黄花倒水莲、草珊瑚、鸡血藤等中药材19万亩,带动农户超2万人,年人均增收超4000元;田林县种植八渡笋超24万亩,年产量超12万吨,带动农户近1.2万户,年人均增收超过3300元;广西直属国有林场成立林下经济绿色产业联盟,引进大型药企共同打造林下中药材“产供销”一体化基地。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区连片200亩以上的林下种植基地800多个,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林下养殖基地195个;与林下经济相关的自治区现代产业示范园区15个,涉及林下种植的自治区“定制药园”20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中医药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桂十味”道地药材及区域特色药材品种,林下种植广西莪术、鸡血藤等中药材备受关注。发布防城金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材百部林下种植技术规程等一批地方标准,兴安县“毛竹种植灵芝”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全区林下经济知名品牌达到192个,“高峰灵芝”“浦北红椎菌”“防城金花茶”“环江菜牛”“派阳山八角香鸡”等产品在世界林木业大会、国际农业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中备受青睐。

广西建立落实“政银担企”合作机制,采取“建档立卡”“直接授信担保”“林权抵押+农业担保”等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累计向金融机构推荐林下经济小微企业超过3000家,向符合担保条件的企业授信担保放款超过1.5亿元。

黄政康表示,下一步,广西将进一步聚力打造林下种养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产地优美、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持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扎实推动林农增产增收、林业增能增效、林区增绿增美。(来源:工人日报 王冬梅)

 

福建“森林康养+”发展如火如荼

福建作为我国最绿省份之一,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林下森林景观,创新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品。随着以“森林康养+”为牵引的各类绿色经济新引擎逐渐兴起,福建绿色产业正高速发展。

福建省发展森林康养具备先天优势。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5.12%,以森林为依托的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现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358处,总面积达1538.25万亩。

2020年,福建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将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与乡村振兴、养老产业、职工疗休养、民生事业等相结合,明确了林业、民政、卫健、工会、医保等部门具体职责,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推动森林康养产业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短短几年时间,福建各地通过林业、健康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交互融合,使森林康养实践蓬勃展开。截至目前,全省现有三元格氏栲等9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泰宁等16个省级森林养生城市、尤溪县汤川乡等42个省级森林康养小镇、将乐龙栖山等114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漳州市主动融入省级全域生态绿色发展布局,率先在全省启动国有林场“一场一景”和“场村共建”活动,并依托生态旅游地,加快生态、文化、康养等要素整合融合,探索森林康养新业态,鼓励发展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等既符合现代人需求,又有林业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振兴与森林旅游的融合,带动山区林区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2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0个森林人家、13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023年共接待森林旅游游客2585.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3.16亿元。长泰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引入漳州飞龙旅游有限公司30亿元投资,高档次、高水平开发天柱山欢乐大世界一期项目,成为漳州市乃至全省森林旅游的新地标。

一些森林康养基地创新打造了一批医养结合森林康养产品。华安光照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开发森林自然疗养、亚健康理疗、养生养老等中医药与森林康养相结合的产品。邵武二都国有林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依托中药材林下种植基地,开发以中医养生为主的康养特色产品。大田桃源睡眠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与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合作开展全省首例医学实证研究。

如今在福建,“森林康养+”发展如火如荼。全省打造了自然疗愈、睡眠康养、温泉疗养、培训研学、观鸟休闲、食疗养生等特色森林康养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

下一步,福建省将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租赁、承包等形式依法合规进入森林康养产业,引导其与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协调医疗、养老、教育、体育等相关行业参与森林康养项目建设,指导森林康养基地引进体检服务、森林疗法、茶疗法、运动疗法等专业疗法,形成规范有序的森林康养专业化发展态势,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森林康养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网络实名:吉林省林业产业网
Copyright 2008-2009 jllycy.com,All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     承办维护:吉林林业科技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jllycyxh@163.com     联系电话:0431-88627576(协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06006197号  网页分辨率1024*768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


吉ICP备180052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00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