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企业风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2206号21世纪A座1008室

网址://www.fullaulas.com  或:吉林省林业产业   

 E--mail:jlslycyxh@163.com

邮编:130041   

 

欢迎光临吉林省林业产业网站,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联系我们!
沙产业成为助推三北工程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

     2008-8-11       访问次数:2315次

      土地沙化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防沙治沙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是世界上遭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不仅是沙化土地的集中分布区,而且也是沙化危害的重灾区。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全部分布在这里。严重的土地沙化不仅无情地吞噬着三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且也成为导致贫困和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北工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已成为我国防沙治沙的主体工程
  中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1978年11月,中国政府启动实施了以防沙治沙为主要任务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项工程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2%。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3500多万公顷。
  时至今年,三北工程已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来,在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世界上一些友好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密切关注与无私援助下,工程建设突出防沙治沙的主攻目标,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近2600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风沙危害状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工程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兴林治沙,构筑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在从东部黑龙江到西部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营造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近577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率先实现了土地沙化的根本性逆转。
  坚持兴林促农,营造沙区绿色生态屏障。在东北平原、黄河河套、河西走廊、新疆绿洲等风沙危害严重区,营造跨区域、集中连片的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使三北地区1756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庇护,林网化程度达57%,基本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据多年科学观测,仅农田防护林的护田增产效应就使三北地区年增产粮食2500~3300万吨。东北平原有66.7万公顷昔日的风蚀沙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坚持兴林富民,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沙区营造薪炭林107万公顷,年产薪材800多万吨,加上多能互补,解决了7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为发展生物质能源奠定了资源基础。营建灌木饲料林500多万公顷,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与1985年相比,三北地区大小牲畜头数翻了近1番,达到了2.64亿头(只),占全国的49.6%。
  通过30年的不懈努力,三北工程有效遏制了三北地区土地沙化扩展加剧的态势,创建了一批防风固沙、人逼沙退的“生存工程”,治沙富民、护农促牧的“致富工程”,为我国土地沙化首次出现净减少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与1999年相比,工程建设区内的内蒙古、陕、甘、宁、晋、冀6省区沙化土地净减少7921平方公里,三北地区土地沙化初步呈现出由“整体恶化”到“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沙逼人退的局面得到初步遏制,沙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稳定和拓展。
  三北工程探索走出了一条治沙与富民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为推动中国沙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北工程是一项生态公益性事业,追求生态效益、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使命。1978年工程启动之时,我们国家的人均GDP只有190美元,实施覆盖半壁江山的跨世纪生态工程,就是发达国家也难以想象。30年来,工程建设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林业生态建设本质和属性的认识,打破了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建设单一生态型防护林的思想桎梏,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战略思想,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特别是1984年钱老沙产业理论提出后,为三北工程的防沙治沙又开辟了新的空间。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等理论的付诸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三北工程的建设内涵和外延,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生态与经济、兴林与富民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工程区已营造各类经济林40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3000多万吨,产值在450亿元以上。建成了苹果、红枣、核桃、花椒、板栗、香梨、葡萄等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经济林产业带。汾河、渭河、泾河流域已建成我国最大的苹果种植基地,苹果总面积达150万公顷,年产量1200万吨,接近全国产量的二分之一,年产值180亿元,果区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1500元左右。
  坚持典型示范和样板带动,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辐射作用的沙产业典型。经过20多年的实践,沙产业已由理论探索进入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实践,涌现了一大批各俱特色的沙产业典型。甘肃河西走廊已陆续建立了一批以果品、蔬菜、啤酒原料、酿造葡萄、制种、饲草料加工等为特色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武威市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在沙荒地建成了以葡萄、红枣、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群体,让45万农民得到了实惠。内蒙古鄂尔多斯积极发展以沙柳、甘草、沙棘为主的林沙产业,带动农牧民种植沙柳、甘草、沙棘1400万亩。2007年全市林沙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
  坚持资源建设与开发并重,特色沙产业体系初具规模。20多年来,三北各地立足区域光、热、土、生物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甘草、苁蓉、沙棘、葡萄等为主的沙区特色种植业,发展日光温室、沙地养桑蚕,开发微藻、卤虫资源等,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与开发并重的产业格局。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地区已发展沙棘资源近200万公顷,以沙棘为原料开发出的新产品有200多种,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内蒙古建成以甘草、沙棘、沙柳、山杏、麻黄、黄芪、锁阳为主的沙产业龙头企业30多家,年创产值10亿多元,解决了22万人的就业问题,带动百万农牧民增收。沙产业已经实现由农牧民个体经营到龙头企业带动、由资源简单转化到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条。
  坚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沙产业开发蓬勃兴起。20多年来,大批民营企业以战略眼光投身沙产业开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形式,为这一朝阳产业的崛起和壮大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沙产业开发中的一支生力军。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如内蒙古亿利集团、盘古集团、东达蒙古王集团,甘肃的绿洲生态科技,宁夏的美利纸业,新疆的新天国际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强力介入,为沙产业的资源建设、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发挥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推动沙产业逐步走上了“沙地增绿、资源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政府增税”的新型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

网络实名:吉林省林业产业网
Copyright 2008-2009 jllycy.com,All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     承办维护:吉林林业科技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jllycyxh@163.com     联系电话:0431-88627576(协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06006197号  网页分辨率1024*768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


吉ICP备180052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00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