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企业风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2206号21世纪A座1008室

网址://www.fullaulas.com  或:吉林省林业产业   

 E--mail:jlslycyxh@163.com

邮编:130041   

 

欢迎光临吉林省林业产业网站,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联系我们!

《林业产业信息》2021年第2期

     2021-2-24       访问次数:987次

 

林业产业信息

2

(总第289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1224

 

本  期  要  目

2  中国林草与改革同行

4  生态扶贫 惠民富民

8  生态旅游 风正帆扬

 

 

 

 

 

 

 

 

 

 

中国林草与改革同行

回望“十三五”,改革是林草事业发展最核心的主题。

5年来,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林业、草原、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实行统一管理;理顺体制,创新机制,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激活发展新动能;完善制度,强化支撑,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夯实,林草事业踏着改革的节拍稳步向前。

系统重构,完善制度体系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更加集中统一,林草部门成为生态保护修复的主体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起新的重要使命。

5年来,林草事业完成了系统性重构,全国自上而下构建了林业草原国家公园统一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工作格局。

这期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修正案,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宪法保障。

林草制度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主要矛盾中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为解决自然保护地多头管理、边界不清、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中央决定由林草部门统一管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并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为保护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决定。为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中央决定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推动天然林、湿地保护,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为加强荒漠化防治,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林业局出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林草各个领域的制度创新,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时之功,更有面向未来的长久效应,推动林草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改革创新,激活澎湃动力

“十三五”是全面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第一个5年。5年来,中央将林草领域改革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推动实施了一系列深层次改革,激发出林草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5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林权流转稳步推进,28.39万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林业,林业的“造血”机能不断提升,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不断绘就。

福建省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进行赎买,2017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0.25亿元赎买商品林38.6万亩。江西省支持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每亩50元的标准给予流转奖补。四川成都扶持林业职业经理人带领林农开展合作经营。有的地方还探索成立“生态银行”,代管经营林农承包林地。这些鲜活的实践,推动集体林改创造出新鲜活力,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造性实践。

5年,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4855个整合为4297个,国有林场改革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

改革后,95.5%的林场被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长期困扰林场发展的后顾之忧彻底解除,资源监管分级实施基本建立,国有林场将主要精力转到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提供生态服务上。

各地在激发林场内生动力方面也做出很多探索。江西省实施国有林场“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行动,选择100家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福建省开展国有林场“一场一景”建设,改建41个国有林场,免费向社会开放。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开展“秀美林场”“壮美林场”建设,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开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自然教育等活动,增强国有林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综合效益。

5年,国有林区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禁伐令”下,国有林区结束了60多年的商业采伐历史,实现了由利用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向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的历史性转变。

通过改革,国有林区实现了政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了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2.74万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人均年收入较改革前增长1.5万元,职工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2020年,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挂牌成立,结束了32年由黑龙江省代管的历史,成为国家林草局直属国有企业,目前正在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强化支撑,筑牢发展根基

“十三五”期间,林草法治、财政、金融、科技等支撑保障能力逐步加强,为事业发展强基础、固根本、补短板。

5年来,林业发展的根本大法——《森林法》经修订后颁布实施,《湿地保护法》正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在修订,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正在加快制定,林草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5年来,中央林业投入保持高位运行,合计达6333亿元。林业金融创新不断突破,推出了适合林业特点的长周期、低利率开发性优惠贷款,金融部门累计贷款达1130亿元。森林保险参保率全球第一,覆盖全国26个省(区、市)。

5年来,全国取得50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充分体现“科技改变林草”。2020年,国家林草局启动建设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搭建林草现代化管理智慧平台;首次以“揭榜挂帅”的方式进行科研攻关,松材线虫病防控“榜上有名”。

5年来,林草行业“放管服”改革扎实有效,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明显减少,事中事后监管逐步加强。目前,国家林草局行政许可已实现全流程网上审批。

5年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河北塞罕坝、甘肃八步沙等重大先进典型感动中国,爱绿植绿护绿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国土绿化、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持续推进,连续多年赢得世界各方“点赞”,为全球生态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过去5年,林草事业改革创新蹄疾步稳,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逐步提升,为新时代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 迟诚)

 

生态扶贫惠民富民

湖南省新宁县回龙寺镇大兴村沃柑园内,果实缀满枝头,香气扑鼻。脱贫户伍四文说:“趁着现在价格好,再上市一批,10多亩沃柑收入六七万元。”保了生态,富了口袋,大兴村村民靠沃柑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林草部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建立了中央统筹、行业主推、地方主抓的生态扶贫格局,全面完成了生态扶贫各项目标任务,助力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生态补偿扶贫

110万多名生态护林员上山,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我国林业草业施业区、生态重要区域和脆弱区域、深度贫困地区高度耦合,既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林草建设的主阵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介绍,我国在这些地区走出了一条生态补偿扶贫的新路子,累计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了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新增林草资源管护面积近9亿亩,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双赢。

身着七彩服饰,行走在独龙江畔崇山峻岭间,这天,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护林员李玉花照常巡山护林。她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十分珍惜:“每个月有800元的补助,还不耽误发展林下经济和照顾家里,日子过得有奔头。”护林之余,李玉花种草果、中药材,养蜜蜂,2020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贡山县,4000余名生态护林员像李玉花一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山上脱贫,全县571万多亩森林全面纳入了管护。

在一些地方,生态护林员也叫生态管护员,他们除了护林,还管护草原、湿地等。扎西才仁是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的一名生态管护员,平时除了查看桑吉草原的状况,还检查牛羊是否超载,“守护好长江源头的生态,这活儿干得有劲。”青海将林草生态资源管护同生态公益性岗位开发紧密结合,在全省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中选聘了4.99万名生态管护员,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生态护林员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第一道屏障,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扶贫办主任、规划财务司司长闫振说。

“春节前后防火压力不小,可不能掉以轻心。”这段时间,江西上犹县五指峰乡双宵村护林员刘宗槐巡山更勤了。为了护好青山,上犹县设立了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林长体系,选聘了532名护林员,实现了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一年1万元收入,活不累,还能照顾家里,我要尽心尽责做好。”去年4月,一位老农在烧田埂时引发山火,刘宗槐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到失火一线,及时扑灭了山火,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国土绿化扶贫

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造林增收、治沙治穷

“我家能过上好日子,真得感谢造林合作社,每年挖坑、种树能挣2万多元。”因为父母患病,山西吕梁市岚县东口子村脱贫户闫凤明不能外出务工,这几年跟着村里的森生财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造林绿化工程,全家顺利脱了贫。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介绍,市里把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将造林任务打包给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入社参与劳动,1398个扶贫造林合作社累计带动14万人脱贫,2016年以来全市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递增,降水量年均增加81.8毫米。

在全国,2018年以来,2/3以上的造林绿化任务安排到贫困地区,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造林绿化。截至目前,全国共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2.3万个,吸纳160多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也向中西部22个省区市倾斜,带动一批批贫困群众增收。

“我在花椒基地务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家里的苞谷地退耕还林,也种了花椒,每亩有1200元的造林补助,脱贫稳稳的。”贵州晴隆县茶马镇青山村脱贫户易洪忠说。近年来,茶马镇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因地制宜做大花椒产业,花椒树成了1.17万脱贫群众的“摇钱树”。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造林还草7450万亩,其中脱贫地区5900万亩,惠及593个脱贫县788万脱贫群众,户均增收7700元。

治沙治穷。荒漠化防治工程与扶贫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群众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内蒙古通辽市的科尔沁沙地腹地,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嘎查脱贫户春梅家的院子周边,樟子松、五角枫、杨树已成林。每年政府组织造林种草时,春梅和丈夫就一起去干活,她种树浇水每天挣100元,丈夫开拖拉机整地、挖树坑一天能挣400元。“沙地绿了,草场好了,养牛多了,日子眼看着越过越好,2020年全家收入有10万元。”坐在新装修的房子里,春梅眼里亮晶晶的。

生态产业扶贫

林草资源加速转化,带动群众鼓起腰包

盘算一年收成,笑容挂在一个个林农的脸上。笑脸背后,是一个个生态产业在拔节成长。

“收购价每公斤3.8元,2020年我挣了4万元。”卖完最后一批南酸枣,江西崇义县横水镇的杨安良喜上眉梢。南酸枣是崇义林农脱贫致富的“黄金果”,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30万亩,枣糕等深加工食品年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5000多种植户平均每户增收近万元。

“菊花特别适合我们这里,去年卖了1万多元,今年我还要多种些。”依靠4亩多菊花,重庆云阳县堰坪镇中升村农民李在寿摘了穷帽,盖了新房。菊花成了云阳农民的致富花,在中林集团帮扶下,全县新种菊花2.1万亩,带动1236户脱贫。

闫振介绍,国家林草局大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竹藤、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广大脱贫地区通过“企业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模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6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更为喜人的是,生态产业“接二连三”,升级发展,脱贫群众“生态饭”越吃越香。

林草资源加速转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春节前几天,贵州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的刺梨产业园热火朝天,饮料、口服液、果脯、含片等8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产品从线上线下卖到了14个省份。延伸产业链,开拓大市场,漫山遍野的刺梨成了盘州农民的“致富果”,带动全市7万脱贫群众鼓起腰包。

端起旅游“金饭碗”,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这些天,四川广元市白朝乡月坝村的一处农家院里,客人不少,主人杨秀林满脸是笑,忙着招呼。房子做民宿,他爱人当厨师,2020年全家收入近10万元。白朝乡打造森林康养旅游特色小镇,拥有高山湿地、茂密原始森林的月坝村成了网红打卡地,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500多个从业人员旅游接待人均收入2.8万元。

又是一年春来早。昔日的穷旮旯里春意渐浓,一条条绿色增收链带着乡亲们摆脱贫困,阔步走向乡村全面振兴。(来源:人民日报

 

生态旅游风正帆扬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5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提高森林多功能利用、促进林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极大地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管理不断加强,社会影响显著提升,新兴业态百花齐放,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实现了从林业一般性工作向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大事业的华丽转身,成为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19829月,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由此开启了我国森林公园建设的征程,拉开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序幕。

    在过去的38年中,我国生态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旅游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发展生态旅游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导向,契合了在全国天然林和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品性采伐后林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契合了人民在物质生活显著改善后对高品质、多样化户外游憩机会的迫切要求,生态旅游成为林草业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途径。站在绿色发展新的起点上,生态旅游作为林业满足人民户外游憩需要和优美生态追求的主渠道之一,是推动林区繁荣与稳定的主动力之一,成为弘扬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之一。

5年来,在国家林草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下,生态旅游行业奋发图强、撸起袖子加油干,掀起了一股澎湃汹涌的生态旅游发展浪潮。

2011年,国家林业局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关于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共同召开了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共同主办了2011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明确了“森林旅游”的内涵,即“森林旅游”是人们以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外部物质环境为依托,所开展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的总称。也就是说,把依托“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开展的各类旅游活动统称为“森林旅游”。

    2016年,国家林业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领导任组长的“国家林业局森林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是负责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工作,审议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同时,明确了把“国家林草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设在国家林草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负责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全国生态旅游发展,承担全国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日常工作。同年,全国森林旅游年度统计指标体系纳入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制度。

    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独立成立或与旅游部门联合成立了生态旅游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约四分之一省份先后召开了生态旅游工作会议,约三分之一省份先后出台了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或决定,一半以上省份编制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全国生态旅游网络基本形成。

    众人拾柴火焰高。1992年以来的28年中,我国以“森林旅游”提法统领的林业旅游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从1992年的2400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8亿人次,增长了75倍。

    为了进一步统筹发展好新形势下的林草旅游工作,20203月,国家林草局决定,今后将采用“生态旅游”提法统领林草旅游工作,依托各类自然生态资源、向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各项工作都将一并纳入“生态旅游”大旗下,并第一时间成立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自此,我国生态旅游有了组织保障。

    政策引领促动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对发展好生态旅游提出了明确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对社会资本利用荒山荒地进行植树造林的,在保障生态效益、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

    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发展森林旅游等林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要求,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通过开发森林旅游创造就业岗位,提高林区职工群众收入。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提出了当前森林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并明确了森林旅游工作由国家林业局牵头。

    全国政协领导十分关心生态旅游工作,连续3年出席中国森林旅游节,并多次强调,发展生态旅游是林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要在大健康背景下寻找新契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和健康旅游转变,要将生态旅游与林业各项改革结合起来,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生态旅游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有关生态旅游的建议和提案数量逐年增长。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旅游工作越来越重视,把发展生态旅游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探索出台一系列新举措、硬举措。2014年,《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提出,要“积极推进全省景观森林建设,建设一流森林休闲养生福地”。2016年,湖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森林康养发展的通知》。浙江温州市,江西南昌市、九江市,安徽合肥市,四川巴中市等很多地市专门出台了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浙江省丽水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森林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的县区数量更是举不胜举。江西省武宁县推出“林长制”,把森林旅游纳入“林长”管理范畴;湖北省钟祥市出台了《关于突破性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意见》,还印发了《钟祥市森林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等等。

    生态旅游,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新兴业态百花齐放

    刚刚过去的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乃至全球很多行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但是,我国生态旅游犹如一枝傲雪凌霜的蜡梅,绽放异彩。20205月,国家林草局生态旅游管理办公室下发通知,积极推动生态旅游园区有序开放,全国生态旅游在下半年迎来强劲复苏。在国家重视和各级政府的支持推动下,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2016-2019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累计达到60亿人次,年均增长15%。自2017年起,全国生态旅游创造社会综合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继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业、木材加工与木竹制品制造业之后,年产值突破万亿元的第三个林业支柱产业。2019年,生态旅游游客量达到18亿人次,占旅游人数的比例约30%,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约五分之一。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为代表的各类生态旅游地数量从5年前的8000余处增加到10000余处。森林公园依然是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其年接待游客量超过全国年生态旅游游客量的60%,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年生态旅游收入超过1亿元的森林公园数量超过110家。江西、浙江、广东、湖南、贵州、四川成为生态旅游游客量和生态旅游直接收入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省份。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公众特别是城镇居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城镇居民的旅游体验要求,旅游业已逐步摆脱景点旅游模式,向着全要素旅游和多业态并举转变。公众的出游动机和对森林旅游产品的偏好呈现多样化,“放松心情”成为更多人的出游动机。很多人愿意亲近自然,很多人钟情于林区的自然美景。热衷于山地运动、森林养生的群体正在快速壮大,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开始对徒步穿越丛林、探险等表现出浓烈的兴趣。

    过去5年,国家林草局大力培育生态旅游新业态,引导生态旅游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与森林体验、森林养生(康养)、休闲度假、自然教育(研学旅游)、山地运动、生态露营等多业态并重方向转变。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17年,国家林业局推介了一批共15家全国冰雪旅游典型单位,冰雪旅游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迅速升温,成为缓解北方地区可游季短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成为北方地区发展差异化生态旅游的重要着力点。龙江森工集团大力发展冰雪旅游,推出了一批冰雪旅游重点景区,并积极打造雪乡、雪村、雪谷、雪岭等冰雪旅游品牌;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内蒙古森工总局举办包含春夏秋冬四季活动的2017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冰雪旅游是其重要推动方向之一。

    近年来,我国热衷于长距离徒步穿越大自然的群体越来越大,旺盛的国民需求,要求我们加快推动国家步道建设。从2015年开始,国家林草局着手组织推动国家步道建设的前期工作,先后组织编写了《世界国家步道发展概览》、《国家森林步道》以及《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林业行业标准等。2017年以来,国家林草局连续公布了312条国家森林步道名单,分别是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武夷山、罗霄山、天目山、南岭、苗岭、横断山、小兴安岭、大别山、武陵山国家森林步道,步道途经20个省份,总长度达到22000公里。随着国家森林步道的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国家森林步道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把“森林步道”纳入林业建设范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健身成为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森林马拉松是一项标志性的运动,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在国家林业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积极推动下,相关体育赛事运营企业分别在吉林长白山、海南兴隆县举办了“中国森林马拉松”活动,吸引了众多跑者,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020年,江西森林旅游节举办的森林马拉松系列赛,更是将这一活动推向了高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将登山、徒步、越野跑等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方向,开启了生态旅游与户外运动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国家林草局印发《全国森林旅游典型案例汇编》,推出了99个以市县、乡镇和村庄、生态旅游地为单位的扶贫典型。根据测算,目前通过生态旅游实现增收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上升到46.5万户147.5万人,受益人数占贫困人口的9%,年户均增收达到5500元,生态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十分显著。

生态旅游“十三五”华丽绽放,“十四五”沐浴生态文明建设春风,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 霍兴华)

网络实名:吉林省林业产业网
Copyright 2008-2009 jllycy.com,All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     承办维护:吉林林业科技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jllycyxh@163.com     联系电话:0431-88627576(协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06006197号  网页分辨率1024*768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


吉ICP备180052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00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