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造板行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分析
2009-11-27 访问次数:2199次
在通常情况下,某产业发展的外在市场表现更容易引起国内外同业竞争者的重视,正如我国的人造板产业,尽管显性竞争力有所提高,但在隐性层面仍隐含着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影响人造板产业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从根源上分析该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一)关于自然资源。我国是世界人造板生产大国.而人造板产业又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国内自然资源禀赋的不足,国际环保呼声带来的原料进口形势严峻与激增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决定了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企业生存的艰难性。人造板木材原料不足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我国木材生产量正逐步缩减;2.资源结构性短缺:胶合板用大径级材、阔叶材,尤其是珍贵阔叶材,严重匮乏.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进口。大径级阔叶材主要来自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而近年来这些地区热带材的资源急剧减少;3.原材料基地建设:虽然我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主要集中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带,不适合提供用材。另外.由于纸业飞速发展对原料的鲸吞,木质原料供不足需的矛盾愈演愈烈。资源匮乏导致我国胶合板等用材原木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平均水平。对于人造板这一总体上处于微利状态的行业而言,降价空间的狭窄加上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人造板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原材料短缺是影响我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劣势因素之一.
(二)关于劳动力成本。虽然从近年中国劳动力工资情况分析,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但我国人造板工业的从业人数、工资总额以及平均年工资均呈减少的趋势。以2005年为例,我国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从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均比2004年减少了0.1%,比2003年分别减少0.16%和0.14%: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8739元,虽然比2003年增长了0.16%,但仍然处于十分低的水平。总体上,劳动力价格为发达国家的1/10。胶合板等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初加工产品和低端产品比较优势明显。但与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比较,近年中国的工资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而且,伴随当今要求提高劳动力报酬的声浪,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已经使得劳动力优势的前景不容乐观。
(三)关于劳动力素质。虽然世界人造板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我国人造板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并不低,这与人造板产业的现状是分不开的。我国人造板产业要真正获取国际竞争优势,必须通过整合劳动力资源形成人力资本,依赖于劳动力队伍的劳动技能、勤奋度、组织纪律性、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企业管理和研发力量。目前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间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整体上属于低效型结构。虽然我国人力资本价格较低,但由于在上述项目中人力资本占产品成本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因此低效率部分或全部抵消了人力资本的优势,并且效率往往成为就业贡献的代价。因此,向效率型转变意味着重塑木材工业的产业结构。
(四)关于资本。我国人造板产业的资本投入一直不足,资本密集度也偏低,资本实力偏弱。比如,发达国家的企业对研发的资金投入一般为5%~1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更高,我国总体上的研发投入不足1%,而木材加工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更少。想要通过控制资源来降低产品成本,保证在产品研制开发、质量提高、技术创新、规模扩大、市场营销等方面有较大的投资力度,从而有效增强人造板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困难。
(五)关于科技。长期以来,我国人造板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被边缘化,特别是企业自身人才聚集和研发能力薄弱,创新环境和条件受很多因素制约。我国人造板设备制造厂家在生产规模、自动监测、检测和自动化程度和控制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主机设备和关键工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长期处于追踪和模仿的水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目前,我国新建的大型连续压机生产线全部依靠进口。我国和亚洲最大的连续压机生产线是2006年才在福建三明市投产的,大亚木业(福建)有限公司引进的刨花板生产线45万立方米的年产能,比起世界最先进的刨花板生产线70万立方米的年产能来说差距是巨大的。
(六)关于产品结构。目前,我国人造板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以优质大径级木材为原料的胶合板比例偏大.占人造板总产量的40%.而世界平均水平仅为30%左右:以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城市废弃木料为原料的刨花板比例偏小.只占总量的9%,世界平均水平为35%左右:OSB、高性能复合板、无胶人造板、非木材资源和农作物秸秆板等产品比例很低;特种用途板、特种规格板、后成型板和环保型板材产量很少,不利于我国人造板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状况不仅有碍扩大产品的使用领域和延长使用寿命,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应当明确的是,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国人造板产品结构将产生明显变化,新产品、新资源将相继出现.促使各种功能型、结构用板种进一步发展,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和其他人造板在人造板总产量中的比例将逐步趋向合理化。
(七)关于生产规模。我国现有胶合板企业约6000多家,其中90%的规模在年产1万立方米以下,仅少数达到年产2万立方米以上.家庭作坊式工厂遍地开花,企业产能低、规模小,同我国人造板产业资金匮乏、技术水平落后是相辅相成的。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少.资金不足.则无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而技术设备落后自然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经济效益极低。因此,企业不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产业缺乏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产业巨头,无法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双重规模经济,是制约我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八)关于产品品牌。长期以来,由于生产经营的不规范和市场管理的无秩序,我国人造板假冒产品泛滥。侵害了规范厂商和消费者的权益。整个行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较低、企业形象不佳、名优品牌少等问题严重。但是近年随着人造板行业稳步推进,企业品牌意识正逐步强化:如以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为代表的浙江丽人、绿源等企业,在全行业中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影响.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在胶合板生产方面.浙江崛起了以德仁集团、德华兔宝宝、升华云峰、杭州华海、中林(南星)木业、茂友木材、永田木业等一批在同行中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在集装底板用胶合板、装饰贴面板、细木工板、结构用胶合板方面走势强劲。“名牌战略”作为实现高附加值的有效手段,正逐步成为我国人造板企业争夺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
(九)关于国内市场需求。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GDP总量持续增加,国家继续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对人造板的国内需求量持续上升。西部的开发,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沿海诸省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实施,高等院校的扩招。农业人口大批进驻城镇,使得建筑业发展异常快速,家具、地板等木制品消费量急速上升。另外,我国农民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也使得家具消费量呈直线上升。人造板市场前景广阔,为我国人造板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较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是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的一项优势。
(十)关于环保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人造板产业的规模至少扩展了25倍(以产量计)。然而,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图景,还有人造板企业生产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噪音、异味、粉尘以及污水等四大问题。随着其不断壮大和出口量的逐年递增,人们的注意力不能再局限于产量、质量和直接经济效益,也不能只着重于资源和能源问题的讨论,“绿色人造板”问题才是影响其竞争力的新症结。
三、我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化,林业资源的国际流动性显著增加。种种事例表明,在全球资源整合的大环境下,提高产业自身的竞争力是提升我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基:竞争力将决定我国人造板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为实现我国人造板产业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战略转变,目前有七个策略可供选择。
(一)规模化经营策略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使“战略性协作竞争”逐渐取代“排斥性竞争”成为当今主要竞争模式。然而。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模式却处于一种内耗状态:内部企业利益驱动性分散,个体利益最大化倾向较强,难以为产业升级提供整体性动力,最终必然导致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必须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同一层面的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我国人造板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甚至是人造板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之间的战略性协作来建立战略性的竞争联盟,互相汲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弥补自己的不足,加强自己的优势,最终提高产业整体实力,共同引导推动人造板产业整体的发展。应当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大力发展人造板产业特色市镇。这一策略已有了成功范例:地处江苏北部的邳州市,人造板工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人造板企业3000多家,其中深加工企业300多家,规模较大的企业150多家.拥有配套设备较为齐全的生产线700余条,产量占江苏省的1/2,产品外销到日、韩、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以150余家中型企业、300余家小型企业为主,2500余家小单板厂、芯板厂、制胶厂、机械厂为辅集聚而成的大规模人造板制造集中地,逐渐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
人造板产业有条件时也应该走集团化道路。目前我国人造板企业以民营为主,应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破产、债权转股权以及吸纳发展多元经济成分等手段,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以经济技术为纽带,优势互补,推进企业改革,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迅速壮大行业实力,提高竞争力。
(二)出口市场选择策略
从人造板出口总体布局来看,我国人造板出口空间以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为主,其中胶合板和纤维板以亚洲和北美洲为主,刨花板以亚洲和欧洲为主:亚洲地区中以东南亚国家、地区为主.北美洲以美国为主,欧洲以俄罗斯为主。总体上,我国人造板出口目的地单一,出口额集中,国际贸易风险较高。
所以在人造板对外贸易策略的制定上,一方面要拓展现有市场的空间深度,提高现有市场产品占有率:男一方面要在巩固和加强现有国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市场.改变出口目的地单一和出口额集中的特点,优化出口空间布局,降低国际贸易风险。在人造板产品进出口市场的选择上,应依据地缘优势,将中国东部和沿海一带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分区出击。1.东北部地区(黑龙江、内蒙古等)是我国重要的林产工业基地,可面向俄罗斯和东欧诸国,充分利用目标市场工业结构畸形。轻工业产品短缺,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以进口原木和初级加工品为主。同时可利用东北部地区的原料优势,就近建立人造板生产基地,加大人造板产品向上述目标国的出口:2.东部沿海地区资金、交通、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实力强劲,对人造板产品的需求旺盛,这种高水平需求可以促进该地区人造板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同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的贸易往来,同时应将主要力量投放于开拓大洋洲资源进口市场和西欧成品出口市场;3.应注重加强同东南亚地区的联系。
(三)产业核心选择策略
中国人造板产业是由众多各具特色的亚产业组成的.这些亚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全行业所作的贡献是不同的。确定先导产业是最重要的产业政策之一:一是以纤维板为新重心。纤维板产业并不是目前我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人造板亚产业.市场占有率在“三板”中处于中游位置。但是,从2000年起其国际竞争优势开始调整性上升,国际竞争优势开始凸现,完成了从进口主导型向贸易平衡型的突变,并朝着出口主导型发展。二是以胶合板为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支撑点。胶合板是目前我国主要人造板行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于我国其他人造板产品来说.胶合板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明显,上升空间广阔。已接近于出口主导型产业.产量和出口量逐年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胶合板为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支撑点.是由其深厚的历史根基、突出的产业竞争绩效以及卓越的产业竞争实力所决定的。三是以刨花板为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新切入点。刨花板作为人造板家族中的一个主要板种,与其他人造板相比,具有生产投资相对较少、能耗小、成本低、对木材原料的质量要求不高等优越性。近几年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成为发展最快的人造板新板种。目前,我国进入了刨花板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不远的将来,刨花板将在我国人造板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取得长足的发展。
(四)原料供应拓展策略
我国人造板产业的市场空间很大,需求很大。要增加有效供给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问题。要解决资源问题:一是要重视后备资源的培育开发,加快推进“林板一体化”进程,鼓励人造板企业对原料林基地进行同步规划和同步建设.走“林板一体化”道路.即有规模的人造板企业营造起属于本企业的工业原料林,并且保证高投入、高成活、高回报,做到科学抚育、精细作业、悉心经营。可以采取如下的模式:1.企业自建原料基地模式。2.合资的股份制经营模式。3.企业与林农的合约式模式。二是加大海外资源开发力度: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海外林业资源开发,为缓解我国原料紧缺的状况以及保证我国人造板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三是加强森林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通过发展非单板型人造板、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间接减少资源消耗、开发废旧竹木制品和废弃人造板资源的再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同时,积极扶持以非木质材料为原料的人造板生产,主要包括竹子、农业剩余物秸秆和沙生灌木以及其他无机或有机材料。政府倡导、鼓励废弃资源的加工利用,一方面在政策上倾斜.通过经济杠杆给农户一定的补贴,使农户积极主动提供农业剩余物给工厂: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在不同农作物产区,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的各类型人造板企业。强化废弃资源的加工利用。
(五)技术进步策略
长期以来,中国人造板产业都是依仗中低档产品在市场上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然而入世之后,中低档人造板产品竞争目趋激烈,常规产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了极限。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与WTO极不协调的现象在世界贸易中长期存在。这就要求中国人造板业要从过去的数量扩张发展模式转移到质量提高的发展轨道上来。而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转移的惟一途径。首先.建立和完善人造板工业科技投入体系,提高技术改革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其次,对落后的设备要定期改造或予以淘汰,不断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以保证产品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三是及时调整生产工艺.促进木材综合利用率的提高:四是加大人造板在建筑市场应用的开发力度,拓宽应用领域.大力开发可替代天然大径级木材的板种、各种功能型和结构用的板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五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具体的策略包括:小型企业模式——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可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避免被动局面。中型企业模式——由于技术力量、资本实力等均强于小型企业,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科研基地来实现自主创新。大型企业模式——组建科技创新中心。企业充沛的资金为引进国际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条件,随着企业自身实验条件的成熟和自身科研团队的成长,企业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开发世界领先的新产品、新工艺,通过申请国家或国际发明专利形成企业独有的知识产权.进而形成企业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
(六)绿色开发策略
目前,我国许多人造板产品低质、廉价、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严重制约了出口贸易的增长.同时引发了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市场份额.除了国家继续完善环保机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企业本身的策略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推广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和有效地使用资源与能源.大力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优异、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人造板产品。同时对某些由于加工程度低造成严重污染的人造板企业应当与以停产处理。又如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又称环境营销或生态营销,它是在全球绿色消费浪潮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营销技术。在绿色营销中,“物美价廉”不再是消费者的惟一选择,产品的环保形象和企业的环保信誉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企业应把树立产品和企业的“绿色形象”作为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起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利用消费者关注生态和保护环境的心理.扩大企业国际市场份额。
绿色贸易壁垒既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也是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为了加深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两重性”的认识,政府应从法律和政策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持和引导,主要切入点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尽快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发展政策的制定与环境建设的要求相结合: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健全绿色壁垒技术指标体系:运用WTO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等。
(七)保障体系完善策略
为了保障我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政府应及时调整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力争与市场变化同步,从而实现人造板企业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从宏观上引导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一是通过对人造板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推行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人造板工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建立林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人造板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名优产品生产:通过贷款贴息,支持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和进行原料林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二是加快采用国际标准步伐,完善人造板标准体系。我国人造板国家标准与欧洲标准或国际通行标准,如英国标准、美国标准、德国标准、日本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企业参加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打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有效手段。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国内外自由贸易.很多问题单个企业是无法解决的,因此要依靠行业协会。我国林业产业类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加强对本行业国内外市场商业信息和技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反映行业愿望.把全球和国内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及时通报给本行业的全部企业.组织有关企业及时参与国内外重要展会等活动.协助中国人造板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推动和引导中国人造板企业积极走向世界。
总之,提升我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要巩固现有优势:通过产业协作、产业集聚和集团化战略巩固成本价格优势:要通过贸易方式多元化、出口市场选择战略巩固需求优势:要通过以纤维板为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新重心,以胶合板为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支撑点,以刨花板为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新切入点的产业选择战略突出核心竞争优势;二是要扭转现有劣势:通过对原料供应战略、企业升级战略、绿色战略和产业政策体系的调整达到改善或扭转产业竞争劣势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