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企业风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2206号21世纪A座1008室

网址://www.fullaulas.com  或:吉林省林业产业   

 E--mail:jlslycyxh@163.com

邮编:130041   

 

欢迎光临吉林省林业产业网站,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联系我们!
《林业产业信息》2022年第11期

     2022-11-21       访问次数:1575次

 

林业产业信息

11

(总第322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21122

本  期  要  目

2   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5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7   五部门联合发文 构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8   三北工程筑牢新时代绿色生态屏障

13  看三明林改如何兴林富民

14  江西国有林场“二次创业”再出发

 

 

 

 

 

 

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在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展现出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

开门见山,竹林环抱。在“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安吉,来自韩国的崔承夏已经经营木制品生意多年,见证了这座山城的绿色发展。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崔承夏说,在自己居住的安吉上墅乡,以前有一些造纸企业、水泥建材企业和矿山,对生态环境有一些破坏。“如今,绿色环保型企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相信未来这里的绿色经济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从重庆市区出发,驱车约6个小时进入巫溪县。这个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县城,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来自比利时埃诺省农业与农业工程中心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专家塞尔内尔曾在这里工作。“我第一次到巫溪时,那里还是中国典型的偏远地区。现在,当地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绿色生态马铃薯之乡’和生态旅游胜地。”巫溪在走出生态困境、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留住了生态之美,令塞尔内尔惊叹不已。

10年间,中国生态底色不断擦亮:祁连山经历“史上最严”整改,实现由“黑”到“绿”的底色之变;鄱阳湖水域江豚由2017年的457头增至2021年的700余头;全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葡萄牙新丝路协进会主席费尔南达·依列乌认为,中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的乌拉圭作家罗维塔对此深有体会。“首都钢铁公司曾经的厂址,现在成了环境优美的冬奥园区;北京的大街上行驶着许多电动汽车,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在他看来,中国的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民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图景,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收获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中国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展现出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

“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生态环境法律逐步健全密不可分”

在洱海边散步,是美国人林登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之一。十几年前,他在游历了许多国家后,最终选择在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定居。清澈的湖泊里水草摇曳,一群群水鸟嬉戏觅食。看着眼前秀美的洱海风光,林登感叹道:“保护湿地生态,在中国有了更多共识,相关法律保障也日益完善。”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到制定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再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一系列重要制度……10年来,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

今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中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也即将在中国武汉举行。与中国高校开展了多年研究合作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进化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知名鸟类迁徙生态学家特尼斯·皮尔斯玛表示:“中国严格且有效的保护措施,让滨海湿地恢复生机,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曾经是“退海之地”的山东东营绿了起来,给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留下深刻印象。“当地通过建设生态林场、湿地公园等,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吸引了很多野生鸟类栖息。”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曾多次来华参观考察的埃及共产党总书记阿德利对此深有感触:“中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量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这些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生态环境法律逐步健全密不可分。”

“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玻利维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副主席赫拉尔多·加西亚表示,玻方非常关注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如果每个玻利维亚人都参与植树造林,那我们就将拥有数以千万计的树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有利于从根源上化解生态环境危机。”加西亚认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中国的理念和实践为玻利维亚等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非洲碳交易所董事韦斯利·道格拉斯多次赴华考察碳交易市场建设经验,这让他格外关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的内容。“2015年,非洲碳交易所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正式成立,中国为非洲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他强调,中国的环保理念、技术和经验值得非洲学习,中国正帮助南非及非洲多国应对气候变化,助力非洲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塞尔内尔正在同中国和南非的科研团队合作,致力于向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绿色农业相关培训。道格拉斯十分认同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内容。“中国把绿色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使农业发展日益智能化,有助于推动农村和农业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2014年以来,比亚迪巴西公司在巴西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和亚马孙州马瑙斯市先后建立3家工厂,业务涵盖太阳能发电、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巴西因斯珀教育研究所专家、圣保罗市交通局前局长塞尔希奥·阿韦列达说,中国企业为巴西市场提供节能减排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同时,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中国在绿色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等方面的努力和开拓精神,“将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俞懿春、张朋辉、颜欢、刘慧、黄培昭、邹松)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回顾十年,深刻指出“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展望未来,着重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过去、擘画未来,建设美丽中国是持之以恒的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掷地有声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最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转化为真实可感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新时代十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我国地表水Ⅰ至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84.9%,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持续保持双增长,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人们从畅快的呼吸、清新的空气、秀美的山河中,真切感受到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被满足,真切体会到何谓“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并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新征程上,我们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继续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锦绣河山更加壮美,让良好生态造福人民、泽被子孙。(来源:人民日报  李拯

 

五部门联合发文构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记者从科技部了解到,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等五部门针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编制了《“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并于近日印发,将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完善适合生态环境学科、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安全、多介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新污染物治理与国际履约、应对气候变化等6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从创新组织实施机制等5个大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面向重点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国家需求,进一步整合当前生态安全及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领域重要团队和顶尖科学家,发挥生态环境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态监测研究台站网络作用,开展长期稳定连续观测、试验研究性科技示范,推动科学数据中心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发展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宋晨)

 

三北工程筑牢新时代绿色生态屏障

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地区扎实推动新时代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系统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三北地区考察,对加强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18年,在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家林草局及三北地区各级林草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贯彻落实举措,系统谋划,科学推进三北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充分认识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针对当前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的实际,强化三北工程理论和实践研究,组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三北工程以水定绿、应对气候变化、体系框架等专题研究,夯实工程理论基础,创新工程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扎实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演替规律,实施系统保护、综合治理,全方位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六期规划编制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将荒山造林、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化”草原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进行整合,纳入工程建设内容,统一规划实施。

三是落实科学绿化。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科学绿化,加强乡土树种培育,坚持“封飞造”并举、“带片网”结合、“乔灌草”搭配,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20个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探索统筹“水土气生”生态因子、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的新路子。

四是加强成果巩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对森林、草原、湿地、沙区林草植被的管护,着力提高保存率和成林率,持续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全面总结评估三北五期工程的建设成效、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开展三北地区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退化林草摸底调查,为下一步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强中幼林抚育、实施退化林草精准修复等提供重要依据,巩固和加强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十年来,三北工程着力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20.04万公顷,保存面积527.12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四期工程末的12.40%提高到目前的13.84%,三北工程的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生态屏障作用发挥显著。重点区域生态面貌持续好转。十年来,三北工程持续不懈开展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完成防风固沙林保存面积148.85万公顷,水土保持林保存面积128.04万公顷,累计实现三北地区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有效控制,风沙区和水土流失区生态发生显著变化;农牧防护能力不断增强。十年来持续开展农田牧场防护林体系建设,完成农田牧场防护林保存面积24.61万公顷,累计实现45%以上农田林网化,农田牧场得到有效庇护,防护效应使工程区累计增加粮食产量4.23亿吨,年均增产1058万吨,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生态保障;林草固碳能力全面提升。40多年累计增加森林生物量固碳量、林下土壤固碳量和生态效应固碳量合计23亿吨左右,年均固碳量约为0.58亿吨,相当于年均固定二氧化碳2.13亿吨。40年间三北防护林固定二氧化碳量可抵减同期(19802015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23%。工程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碳储量不断提升。

——生态富民成效日益彰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十年来,三北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完成经果林保存面积26.06万公顷,打造出河北板栗、陕西苹果、宁夏枸杞等一大批特色林果业基地,年产干鲜果品近340.0万吨,年产量均超过全国产量的50%以上,年总产值达40.80亿元,成为区域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生态旅游资源持续显现。工程区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初步建成以森林公园网络为骨架,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取得了巨大发展。据统计,三北地区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8亿人次左右,旅游直接收入约480亿元;助力脱贫攻坚效果突出。工程建设坚持兴林与富民协调发展,将工程建设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效提升了林业特色产业价值和效益。据统计,三北工程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亿多人,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坚持把工程建设同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通过绿化美化,增加城乡绿量、优化城乡森林景观、提升城乡生态品位,建成了绿色、优美、宜人的人居生态空间,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据统计,三北工程区人均森林面积已达0.26公顷。三北工程将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提升了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在同风沙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为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树立起不朽丰碑。十年来,国际组织官员、外国驻华使节和各国专家多次考察三北工程,对工程建设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外国媒体多次报道三北工程,称赞三北工程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2018年,三北工程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工程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十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林业草原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三北工程不断创新完善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理念、发展方式、组织形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工程治理手段持续优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提高。

——工程建设迈向规模化治理新征程。按照突出重点、科学布局、规模治理的原则,以防风固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主攻方向,启动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各地因地制宜,以年均10万—20万亩的速度持续推进基地建设,进度普遍快于一般工程建设区,且造林质量优于工程一般造林,工程建设呈现出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强劲发展势头。2017年,召开三北五期工程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现场会。百万亩基地建设在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沙地和黄土高原等地,建成了一批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防护林基地,工程区植被恢复速度加快,生态面貌持续改观。

——防沙治沙进入“精准施策”新阶段。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的原则,以治沙造林种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开展精准治沙试点县建设,推行“六精准”治沙模式,带动防沙治沙工作逐步走上精细化、高质量发展轨道。各地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针对不同地区的沙化特点和治理难易程度,采取不同治理措施,恢复林草植被、遏制风沙危害。2017年,召开三北工程精准治沙和灌木平茬复壮试点工作现场会。精准治沙重点县建设与保护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防沙治沙工作逐步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水土流失治理迈出综合治理新步伐。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先行先试的原则,坚持以山系、流域治理为基本单元,以探索不同类型综合治理模式为重点,启动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2014年,召开三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示范建设现场会。各地统筹规划、规模治理,扎实开展示范项目建设,造林质量明显提升,取得良好治理效益,项目建设呈现出标准高、质量优、效果好的良好态势。通过五年的示范项目建设,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59%,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地依托示范项目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为促进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成果巩固探索出新路径。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施策的原则,相继开展退化林修复和灌木平茬复壮试点,探索修复和提升防护林质量效益的途径和方法。2015年和2019年分别召开两次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改造现场会。十年来共修复改造退化林(含灌木平茬)50.39万公顷,创新了更新修复、冠下造林、伐根嫁接、平茬复壮、补造修复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修复模式,建立了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技术指南、管理办法、技术规程等标准体系。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科学应对防护林生长周期规律的不利影响,突破防护林“只造不砍”的思想束缚,探索出一条提升巩固林草建设成果的新路子。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三北工程筑起绿色生态屏障,铸就不朽丰碑,已成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安琪)

 

看三明林改如何兴林富民

首张林票发行、首个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首创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作为全国林改的先行区,福建省三明市以改革创新精神书写了精彩的三明林改篇章。如今,三明林改再出发,加快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促进林改兴林富民。

今年9月,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成立了首个以林业为主的集团——金木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也是三明市持续深化林改、优化林业资源的一次探索与实践。同月还有另一个好消息,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升级为福建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提供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类知识产权转化、林权流转、林产品供销、农林物资(服务)采购等五大类品种交易,打造“立足三明、辐射全省、接轨全国”的区域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

三明市创新“共享联办”服务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让采伐审批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为破解山地纠纷难题,建立了林权纠纷市县乡联调机制,开展权籍调查质量联合监督,优化人员配备,实现林权不动产登记、权籍勘验全免费。今年以来,全市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发证3695本、面积69.8万亩,为林农节省费用233.4万元。

金融“活水”流向青山绿水,注入发展活力。三明市围绕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林业金融路子。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金融发展,联合三明银保监分局、金融监管局出台《金融支持林改再出发的若干措施》,推行林权抵押贷款合同公证业务,推广“福林贷”“益林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探索公益林补偿及天然林补助的收益权质押贷款回购天然林试点,加速“资源变资产”。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林业信贷7.73亿元。

以碳票抵消碳排放,是“活树变活钱”的生动实践。三明市从生态司法等方面发力,创新推行“认购碳汇令”,成立村级碳票基金,将林业碳票作为贷款的可质押物,系统性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全市新开发林业碳票项目10个、碳减排量24.5万吨,有11件司法案件认购碳汇4128.3吨。

在清流国有林场嵩口镇范元村岗梅种植基地山场,一株株草药长势良好。2021年起,三明市以华润集团对口支援清流为契机,与华润三九开展合作。由华润三九提供免费岗梅种苗、技术指导、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等,以清流县九龙溪国有林场、清流国有林场为龙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林农积极参与林下中药材岗梅种植。目前,华润三九支持清流县免费岗梅种苗87万株、岗梅种子44公斤。

场村合作、科技引领”机制功不可没。今年以来,全市省属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林农大户等33个经营主体开展合作,新增经营森林1.23万亩,预计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明市精心画好“山水画”,林业产业实现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加工业产值486.25亿元、比增4.42%,林产加工企业吸纳就业4万多人。森林旅游、康养营业收入11.8亿元,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等特色富民产业产值分别实现70亿元和153.9亿元,带动从业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哲)

 

江西国有林场“二次创业”再出发

江西国有林场历史悠久,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早在1926年就已建立;江西国有林场发展不息,2016年起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巩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成果,创新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今天,江西国有林场通过“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次建功立业。记者连日来走进部分国有林场,场外造林、“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和科技兴场等行动热火朝天。各国有林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场外造林

在万载县森工林场的场外造林现场,整齐栽植的针阔叶混交林把原本荒芜的山场装点得绿意盎然。

据万载县林业局副局长、森工林场场长彭国芳介绍,依托场外造林政策,2018年以来,林场流转了周边集体、林农的林地,投入资金4500多万元,实施场外造林2.14万亩,林场商品林面积由3.6万亩拓展到5.8万亩。

林场采取对林地逐块赎买、整合连片的方式,一次性赎买2025年的林权,全部签订林地流转协议。目前,林场已领取50余起宗地、面积达6000余亩的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

万载县林业局局长吴卫东介绍说:“场外造林的成本约为每亩2800元,如果管护到位,8年后每亩平均价值可达8000元左右,投资效益比为12.9,成林以后给林场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超1.5亿元。”

场外造林用地问题解决了,造林质量也保持了高标准。萍乡市五峰林场依托“林场+场外造林”,对1.7万亩场外造林地采取造林地自检、总场抽检的方式进行验收,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同时,组建起网格化护林员队伍和半专业森林防灭火队伍,划定场外造林管护责任区进行管护,防止幼林受损。

 

2018年,江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有林场场外造林的指导意见》,鼓励国有林场利用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周边乡村联合,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开展场外造林,并对成效显著的给予适当补助。目前,全省已累计下达3.38亿元场外造林补助资金,带动国有林场完成场外造林40万亩。

“场外造林不仅解决了有山无力造、有力无山造的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国有、集体和个人等林业要素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多方共赢。”江西省林业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处处长陈济友说。

百场百业

“仙女湖风景太美了,孩子们在凤凰湾度假村的亲子乐园玩得开心,都不想走了。”来自湖南长沙的饶先生感慨道。

新余市仙女湖景区因七仙女下凡的传说而得名,也是东坑林场所在地。

近年来,林场依托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随着林场内凤凰湾度假村、森林乐园、亲子乐园、旅游风情小镇等先后建成和仙女湖国际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相继举办,大批游客纷至沓来,林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资源变资产、民房变客房、职工变股东逐步成为现实。

“现在村村有产业、人人有事业,家门口能就业。”仙女湖区凤凰湾办事处(东坑林场)党委书记江熙对林场的成功转型十分高兴,“今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实现年产值100余万元,为林场带来了近20万元利润,带动林场职工和周边村民100人就业。”

东坑林场绿色转型只是江西国有林场“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行动的一角。

萍乡市五峰林场成立了3家林业经营公司,承接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年均产值上亿元,2021年上缴税收超千万元;投建碧湖花果园中药材(四叶参)种植基地,映山红、金缕梅、桐花三朵“网红花”蜚声全国;助力建设湘东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种植高产油茶和脐橙,流转林地1150亩,当地村民获得林地流转收入172.5万元。

萍乡市五峰林场场长刘树华说:“我们发挥国有林场造林绿化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连续3年通过实施‘百场百业’项目,带动167户农户发展林业经济,户年均增收超1万元。”

樟树市实验林场把6000余亩林地改种苗木花卉,并建立100亩省级保障性苗圃基地,构建集生产经营、园林施工、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苗木花卉基地产业群,先后承接46个市内绿化工程,总金额达5亿多元,利润超4000万元,实现了由单纯育苗到承建绿化工程的突破。

如今,乡村振兴春风吹遍江西的国有林场,“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建设如火如荼。2020年起,江西利用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7200万元,扶持国有林场发展珍贵树种培育、种苗花卉、食用菌栽培、黄精等林药种植等产业。

江西计划到2025年,引导帮扶100个国有林场形成主导产业,推动100个国有林场与100个乡村产业高度融合、协同发展。

科技兴场

国有林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樟树市实验林场与中科院、江西省林科院合作,培育“长林”“赣无”等系列高产油茶新品种,建立国家级鹅掌楸、毛红椿等优良阔叶树种良种基地,培育罗汉松、樱花、紫薇、棱角三矾、楠木等珍贵名优树种,成为省级保障性苗圃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2项、省级科技成果8项、地区科技成果16项、市级科学奖18项。

“通过林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我们跳出林业办林场、站在市场强林场,促进了林场的跨越发展。”樟树市实验林场场长蒋双根说。

如何提升森林质量?江西出台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国有林场着力培育大径材和珍贵木材,为国有林场科学经营森林带来了新机遇、新希望。

万载县森工林场通过多层次空间结构、多树种混交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模式,高标准培育杉木大径材和珍贵树种大径材。在双桥镇尚庄村,1000亩欧元贷款江西长江经济带珍稀树种保护与发展项目基地里,记者看到间伐后的杉木笔直参天,林内补植的楠木、木荷等阔叶树长势良好,造林成活率超过90%

有基础、有优势,各国有林场大胆创新,在林木良种基因收集保存和林木良种繁育技术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一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省级保障性苗圃基地、林业良种良法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人工林森林抚育经营样板地、近自然阔叶林抚育经营样板地、针阔混交林森林经营样板地应运而生,打造了森林质量提升和林业科技创新“林场样板”。

智慧林场是推动国有林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数字林业的重要内容。去年底,萍乡市五峰林场启动智慧林场建设,从总场到分场,嵌入“赣林通”巡护监管平台、林长智慧管理指挥平台、森林防火高空高清视频监控平台和无人机巡护平台,实现天地空全方位监管,增强了防灾减灾能力。(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刘小虎)

 

网络实名:吉林省林业产业网
Copyright 2008-2009 jllycy.com,All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     承办维护:吉林林业科技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jllycyxh@163.com     联系电话:0431-88627576(协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06006197号  网页分辨率1024*768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


吉ICP备180052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00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