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企业风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2206号21世纪A座1008室

网址://www.fullaulas.com  或:吉林省林业产业   

 E--mail:jlslycyxh@163.com

邮编:130041   

 

欢迎光临吉林省林业产业网站,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联系我们!
振兴路上问计改革探索——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路在何方(下)

     2008-12-10       访问次数:5374次

    (许传德)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再也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塔河县塔林林场省劳动模范臧胜昌激动地说,“看着林子这样一天天砍下去,我们真心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真是太及时了,再这样砍下去,我们的子孙在这里吃啥?”天保工程深入人心的程度超乎想象。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方案》,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1853.6万立方米减到1102.1万立方米,减幅40.5%,实施期限从2000年~2010年。
  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林区呈现出多方面的积极变化,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得到初步控制,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累计少采伐木材6873.8万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蓄积量1.35亿立方米;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置;拖欠工资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发;企业社会负担有所减轻。
  但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长期积淀下来的资源型、结构性、体制性和社会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也没有从“两危”中完全走出来。
  2007年,东北、内蒙古国有森工企业在岗职工年均工资8403元,仅为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的33.7%。许多一线林场职工收入不及城市低保,相当一部分低于当地农民。2007年,对黑龙江伊春林区职工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85.57%的职工家庭没有储蓄,41.98%的家庭由于贫困曾经放弃医疗,近10%的家庭由于经济原因迫使子女辍学。
  林区职工形象地比喻自己处于“十难”困境,即增收难、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找对象难、养老难。
  目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60%以上为中幼林,20%为低质低效林,而且每年采伐的木材70%采自中幼林,现行采伐量仍远超过资源承载力。
  ■振兴路上的探索
  穷则思变。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务林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2004年7月,随着大兴安岭西林吉森林资源管理分局率先挂牌成立,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序幕拉开。
  2006年1月4日,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批准同意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开展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由此在伊春市林区具有代表性的5个国有林业局15个林场(所)8万公顷商品林地,开始国有林地的家庭承包经营。目前,8万公顷林地承包任务已全面完成,签订林地承包和林木流转合同6623户,涉及职工人数9935人。通过试点,要逐步改变国有森林资源国有国营的单一模式,推进森林资源经营机制转换,建立森林资源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新机制,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带动,推进国有林区的全面改革。
  2006年11月16日,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长春揭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家国有控股大型森工企业正式诞生。通过转制,70户加工业企业实现国有资本退出,63户后勤服务单位实现剥离转制,中小学校移交地方工作全部完成,债权债务清理到位。集团由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国有控股65%、职工参股35%的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集团职工由13.8万人减少到3.8万人,冗员负担大大减轻。吉林森工的改革已经基本实现“整体改制到位,职工身份转换到位,债权债务清理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开创了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改革的先河。
  近年,清河林业局在黑龙江省森工系统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新体制,建设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就是对林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改革创新,从管理企业转向管理林区社会,实现林区社会管理、森林资源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三套马车”的协调运转。2005年,全局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227万立方米,比1995年净增长176万立方米(扣除林区林木总消耗量),年增长1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90%,实现了长大于消。2007年,林区社会总产值9.4亿元,是1998年的7.23倍;2007年,全局人均收入11240元,高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倍多,林区职工平均年收入22644元,是1998年的5.4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清河模式。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广大务林人的努力,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重塑辉煌的曙光就在前方。(国家林业局政府网)

网络实名:吉林省林业产业网
Copyright 2008-2009 jllycy.com,All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     承办维护:吉林林业科技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jllycyxh@163.com     联系电话:0431-88627576(协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06006197号  网页分辨率1024*768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


吉ICP备180052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00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