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形势严峻未来任重道远——改革开放30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之形势篇
2009-2-5 访问次数:1375次
中国绿色时报1月21日报道 改革开放30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辉煌尽显,但展望未来,路途并不平坦。 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逐年上升,目前发生面积已经超过1.7亿亩。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增加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不可预测性,国际贸易往来频繁更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几率,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严峻。 新的形势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工作方针,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按照规划,到2015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将被控制在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处置能力 今后,全国将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建设原则,继续加强和完善监测预报、检疫御灾、应急防治和支撑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对林业生物灾害的防治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快速准确、运转高效的防治机制和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实现全方位监测、有效防御、及时控制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标。 树立森林健康理念,加快治标向治本转变 以培育和恢复森林健康为目标,从营造林设计开始,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林业生产全过程,促进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造林设计方案必须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逐步将有害生物发生指标纳入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重视乡土树种,加强对现有纯林、低产林的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时清理受有害生物严重侵染的林木和火烧迹地过火林木,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抗逆能力。 防范入侵,抓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建立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开展风险分析。在引种审批过程中,强化引进林木种苗检疫隔离试种和检疫监管,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传播。继续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战场,以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主要有害生物为重点,以食叶害虫防治为突破口,实施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严格执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地方政府为主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调整布局,逐步扩大防治工作领域 在继续抓好重点生态林有害生物防治的同时,根据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着力抓好商品林和经济林等有害生物防治。加强景观林有害生物防治,将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地的有害生物纳入防治工作重点。在继续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同时,将沿海防护林、生物质能源林等新工程区的有害生物防治纳入重点工作范畴,保护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果。 适应改革,推进防治体制机制创新 突出基层防治服务网络建设,形成集监测、预防、除治功能于一体的县、乡、村三级防控服务网络。引导和扶持林农建立形式多样、自律互助的防治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以专业公司、森林医院等多种形式介入防治领域,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健全和完善防治市场化机制和相关制度,保证防治工作有序开展,保障林农合法权益。 科研攻关,提高防治科技支撑 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战略、气候变化对林业有害生物影响等宏观研究。加大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无公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理念和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 分类引导,完善防治投入机制 逐步建立公益林有害生物预防和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治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有害生物防治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机制。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投入,将防治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引导林农采取投资、投劳等形式,组建防治联合体或林木管护公司,建立联合防治的投入机制。探索和建立国家扶持、市场运作的林业有害生物政策性保险制度,将林农遭受有害生物损失纳入国家公共救助体系,降低林农的经营风险。 宣传培训,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有效载体,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同时,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队伍整体素质,造就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勤奋敬业的高素质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队伍。(国家林业局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