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企业风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2206号21世纪A座1008室

网址://www.fullaulas.com  或:吉林省林业产业   

 E--mail:jlslycyxh@163.com

邮编:130041   

 

欢迎光临吉林省林业产业网站,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联系我们!
未来木材使用 原木进口持续主导地位

     2009-3-26       访问次数:1408次

      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依赖于重要的战略性物资的资源安全保障,木材、石油、粮食等战略资源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木材的进出口截至2006年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原木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6年中国原木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地(俄罗斯、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刚果、美国)占中国原木年度进口量近90%,中国原木消费需求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原木进口的品种结构中针叶原木进口数量明显大于阔叶原木进口,进口金额阔叶原木则大于针叶原木。长期来看,针叶原木和阔叶原木的进口需求有增无减,原材料成本上升将会促使价格增长,其对于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研究中国原木进口需求问题,有利于从中国木材资源安全和国内用材结构调整等方面维护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与木材供需矛盾
      中国是木材生产大国,同时又是木材消费大国,当前市场供需缺口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初南方省份遭受的严重雪灾致使森林受灾面积达到3.4亿亩(1亩=1/15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0%以上,超过20%的未成林及中幼林受到损害,这预示着未来5~10年国内原木供给可能比原计划减产,原木供应紧张趋势进一步扩大,木材资源的严重供需缺口制约着林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木材产业资源供给一直建立在天然林资源基础之上。1998年中国政府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国家对西南国有林区、东北及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实施了禁伐、限伐政策,每年以500万m3的幅度调减产量(表1),1997年全国木材的生产量6395万m3,2000年已调减到4700万m3,调减幅度达到60.98%。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天然林资源的恢复,2003—2006年国家计划木材产量均出现小幅增长,但木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内木材供需缺口逐年增加,2000年的国内木材供需缺口为3600万m3,2004年已经达到1.09亿m3,增长了202.8%。预计到2015年,中国生产建设用木材需求量约为4.8亿m3,国内缺口将达19亿m3。按近10年中国木材消费平均年增长率3.71%计算,到2020年中国木材消费总量将达到6.78亿m3,供需矛盾有增无减。
  目前,中国森林资源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中国现有森林面积为17490.92万hm2,占世界总面积的4.5%,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森林蓄积量为124.56亿m3,占世界总蓄积量的3.2%,居世界第六位。但是必须看到现有森林资源的用材林中,成熟林蓄积量已由1993年的19.6亿m3降为2000年的13.5亿m3,预测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为8.75亿m3。从人均森林占有量上来看,中国森林资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2%,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58%。中国森林资源的林种结构方面,用材林面积7862.58万hm2,蓄积量551241.94万m3,分别占林分面积、蓄积量的55.07%和45.57%。而在用材林中,成过熟林蓄积量为15.85亿m3,仅占用材林总蓄积量的28.75%,中、幼龄林比重高达71.25%,庞大数量的中、幼龄林短期内不能作为资源的供给对象。中国森林资源无论从蓄积总量、人均占有量以及林种、林龄结构等方面都决定了中国森林资源的木材供给能力非常有限。
  1998年以后,中国木材产业资源供给由于天然林供给能力的迅速下降,国内木材的快速增长需求主要通过进口木材和发展人工林承担,虽然当前中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0.53亿hm2,居世界首位,但由于人工用材林存在单产低(人工林分仅为46.59m3/hm2)、质量差、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占人工林分蓄积量的64.16%)等问题,实际木材供给能力非常有限,在较长时期中国森林资源稀缺及市场供需缺口的矛盾导致国内对原木的需求增长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
  二、中国原木进口国/地结构及存在问题
  中国目前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木,中国原木进口额近些年出现大幅增长,分别于1999年、2002年、2005年、2006年超过或接近10亿、20亿、30亿、40亿美元,1993—2006年累计使用外汇超过220亿美元。主要使用外汇国家和地区基本与进口量一致,其中从俄罗斯14年进口金额达到84亿美元,平均占中国原木进口总额的38%,其次为马来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美国、新西兰等国成为进口金额的第四和第五大贸易伙伴。累计2003—2006年中国原木进口额统计资料,俄罗斯、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加蓬、刚果是中国进口的前五位来源地,其中从俄罗斯进口原木金额58.67亿美元,占到中国原木进口使用外汇的47%。马来西亚始终是中国原木使用外汇的重要地区,近些年由于其国内政策限制原木出口,出现了交易金额下降趋势,但仍然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加蓬、刚果等国家进口数量虽不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来源地原木价值比高,交易金额仍然是中国原木进口的重要区域(表2、表3)。

  中国自产原木在国内消费数量中增加幅度最小,中国原木的需求增长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从进口弹性来看,中国的原木进口需求是富有弹性的,且中国从俄罗斯、马来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口原木的数量对价格的变化非常敏感,同样可以理解为,中国国内日益增长的原木进口需求明显偏好并且“依赖”于少数原木资源供应大国,对于中国资源安全和整个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中国原木进口品种结构分析
  结合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统计,我们将税则号调整到6位编码范围,统计出以下七大类,表4统计分类在应用能够统一国内、国际统计口径,更有利于科学研究。
  按照上述原木统计分类标准,历年原木进口品种结构数量见表5,中国原木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口结构可以明显看出,1996年前后阔叶原木进口数量远远大于针叶原木,1996年阔叶原木进口量是针叶原木的4倍,进口使用外汇金额近10倍。到后期针叶原木进口数量快速增长,到2000年针叶原木进口数量与阔叶原木已经接近,2001年到2006年针叶原木进口明显超过阔叶原木,2006年针叶原木进口量已达阔叶原木1.6倍。
  从进口总量来看,针叶原木在近些年的快速增长成为补给进口供应的主要途径,其在全国原木进口比重已达56.57%。阔叶原木进口增长稳定,主要增长性产品来源于440399(楠木、樟木、红木)和440349(柚木),二类阔叶原木进口量占到原木进口总量的近40%,此二类品种结构的原木主要适用于家居装修和家具用材,反映了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原木的消费偏好。而各种红柳桉木、山毛榉木、栎木等品种比重则较少,此类商品适宜做地板、家具、细木工制品、胶合板等,由于其价格昂贵,进口相对较少。
  中国经济增长及较快的建设速度对重要建材之一的木材构成强劲需求,中国原木产品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大径级优质天然针、阔叶树材原木都十分紧缺。2006年中国原木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地(俄罗斯、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刚果、美国)占中国原木年度进口量近90%,中国原木消费需求严重依赖国际少数市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国际间加强监管森林非法采伐的呼声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世界主要原木输出地,以东南亚、俄罗斯、非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出于对本国森林资源保护及促进本国木材加工业发展的考虑,相继调整了森林资源经营策略来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并出台了限制出口原木的政策,而此类原木主要属于各种红柳桉木、山毛榉木、栎木等品种和楠木、樟木、红木、柚木等中国急需且单位金额较高的品种。
  中国针叶材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俄罗斯,而2006年1月1日开始,俄罗斯对未加工原木的出口关税提高65%,而后其对外贸易和关税协调委员会又公布2007年7月1日起提高到20%,从2008年4月份起税率则再次提高至25%,到2009年1月提高至80%。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和原木出口关税的多次调高表明,以后中国原木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将会严重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和供给。俄罗斯针叶材量大质优价格低廉,但上述政策必将严重影响中国针叶原木进口渠道,其负面影响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原木整体供需矛盾。
  四、主要结论
  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原木进口增长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自身供给能力的不足(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约束制度)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内消费需求,二者共同导致了供需缺口矛盾的加剧。第二,从进口国/地结构来看,中国原木进口明显依赖于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少数原木供应国,来源渠道单一。第三,从进口品种结构来看,针叶原木和阔叶原木共同增长,针叶原木数量大于阔叶原木,阔叶原木价值大于针叶原木,其中楠木、樟木、红木、柚木等贵重原木需求和价格增长进一步扩大。第四,长期来看,针叶原木和阔叶原木的进口需求有增无减,原材料成本将会促使价格增长,对于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木材资源安全的保障问题愈发紧迫。(中国木业国际网)

网络实名:吉林省林业产业网
Copyright 2008-2009 jllycy.com,All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     承办维护:吉林林业科技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jllycyxh@163.com     联系电话:0431-88627576(协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06006197号  网页分辨率1024*768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


吉ICP备180052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00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