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开发让清原林农捧上了“金饭碗”
2009-9-17 访问次数:1895次
近来,辽宁省清原县“靠山养山、养山富民”的林地复合经营发展模式引起多方关注。清原地处辽东山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他们本着“资源得保护,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理念,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林地资源,终于探索出了这条林农增收的新渠道。
山野菜帮农民发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无污染食品的需求量也在日趋增加,而野生刺龙芽正是这种既有益身体健康又很美味的绿色食品。但刺龙芽目前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如果通过利用林地采用林菜间作发展山野菜,既能保护森林资源,又可满足市场需求。刺龙芽于春季采摘,秋冬季可割杆入棚发展返季山野菜,增值效益明显。
清原县吴家沟村几年前还是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小山村,但是随着红河峡谷漂流项目的实施,现在这里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了。通过开展集体林改革工作,全村林地、林木均山到户,为农户发展林地经济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位于吴家沟村转山子的4林班2小班,林地面积105亩,树种以柞树等天然林为主,2007年村里集体林改革时分给16户村民,现在由谢胜友、徐连成等3户村民统一承包经营管理,2008年春季在县林业局的扶持下,他们购置了10万株刺龙芽苗木,在天然林林冠下栽植,目前苗木长势良好。预计明年春即可见利,亩产按15公斤、每公斤40元计算,每年可获利近6万元。
位于该村马跑沟西山一块面积为18亩的红松造林地,原是村民李国玉的超坡耕地。2005年在县林业局的帮助下他在退耕地里栽植了红松,2006年春季李国玉又采用林菜间作经营模式,利用造林地的林间空地栽植了刺龙芽,2007年春季刺龙芽即采摘上市。3年来共采摘刺龙芽1500多公斤,销售收入近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村已发展刺龙芽近千亩。
小流域开发使秃山变成花果山
清原县老虎道沟小流域是由英额门镇幸福村村民王培生于1999年承包的,流域总面积2500多亩,承包期限50年。承包之初流域内除了荒山、荒地就是天然残次林,为了把荒山秃岭早日变成“金山、银山、花果山”,王培生对流域进行了统一规划,确定了“坚持长、中、短结合,以长促中、短,以短养中、长”的发展目标。王培生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带领全家人在2500多亩的林地上做起了小流域立体开发的大文章。
经过10年的治理开发,流域已初具规模。完成荒山造林500多亩,封育天然阔叶林300多亩。采用林果复合经营,培育结实红松7000多株、改培山核桃林160多亩、栽植抗寒大果榛子30多亩。林菜复合经营,在幼林间及林缘空地栽植刺龙芽200多亩、刺五加150亩,种植山野菜猫爪子30亩、大叶芹35亩,野菜山下归圃20亩。林药复合经营,林冠下种植人参350亩,参龄最长的7年,栽植细辛60亩,环山道路两侧及蛙塘周边栽植五味子35亩。在流域内培育绿化大苗4000多株,建蛙塘、鱼塘8座,修建盘山林道1.5公里,修建管护房40平方米,接电1000延长米。
林下药材打造“聚宝盆”
众所周知,刺五加做为一种药膳兼用植物,目前市场价格昂贵,且供不应求,尤其是以其为原料生产的针剂药品、饮品、保健品,倍受人们青睐。清原县地处辽东山区,野生刺五加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近年来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野生刺五加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此,人工栽植培育刺五加,既能弥补野生资源不足,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又能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林农经济收入。
在清原县南长岭子公路旁的落叶松大径材基地所属于国有城郊林场,总面积685亩。8年前,林场在落叶松冠下栽植了红松。为了鼓励职工发展林地经济,增加经济收入,林场将林地承包给本厂职工鞠成超等4人。今年春季他们投资10万余元栽植了150多亩的林冠下刺五加。目前刺五加长势喜人,预计明年通过销售刺五加茎、叶可创经济效益3万多元。
大苏河乡大堡村村民何效远1998年承包了位于村子南山的天然林,累计投资30多万元发展林下参300余亩。经过辛勤的劳作,精细的管理,终于达到了人参苗齐苗壮、林木生长茂盛、原有植被不受破坏的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要求。
几年来,通过起挖、销售商品参获利100多万元。现存林下参230亩,约80万株,其中8年生以上的近60亩,约15万株,参龄最长的12年。目前参苗长势良好,预计现有林下参总价值达500多万元。
在何效远的带动下,大堡村目前已有100多户种植林下参,占全村总户数的87%;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000多亩,人均13亩,成为抚顺地区颇有名气的人参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