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信息》2018年第8期
2018-9-6 访问次数:2075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8期
(总第262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18年8月30日
本 期 要 目
省内动态
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2 红石林业局着力打造灵芝产业发展项目
国内动态
4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5 广西林下经济面积突破4000万亩
5 山有人管 树有人护 责有人担
——江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
6 宁夏:沙漠里建起绿色公园
国际动态
7 中德林业合作不断走向务实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记者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3项任务基本完成,任务完成率100%,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6项任务已完成4项,基本完成首年试点目标。
2017年8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跨吉林、黑龙江两省,与俄罗斯、朝鲜接壤,总面积149.26万公顷,涉及吉林延边和黑龙江牡丹江2个地市、6个县、17个乡镇、105个行政村、93000余人,含7个国有林业局、77个林场、3个农场和12处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试点一年来,管理局积极发挥“两个主体”作用,与两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了紧密沟通、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共商共建的协调机制,黑龙江省已经完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力和职责的移交,吉林省正在移交。通过采取严格保护措施,试点区没有发生人伤虎、虎伤人事件,实现了人虎“两个”安全,试点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有蹄类等野生动物数量稳步增长,野生东北虎豹种群稳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至少有27只、野生东北豹至少有42只。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活动,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决策部署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拥护。管理局研究设计了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搭建了组织和管理框架,建立了跨区域的垂直管理机制,梳理整合了各类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建立了承接所有者职责工作机制。(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红石林业局着力打造灵芝产业发展项目
灵芝种植在红石地区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凭借红石林区具有的海拔位置高、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大等地域特征,生产出来的灵芝和孢子粉品质上乘,得到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目前,红石林区已有灵芝种植户50余户,种植灵芝100万段,年产干灵芝30余万斤,灵芝孢子粉近100000斤,产值达2000余万元。但是,由于红石当地灵芝种植户分散经营,产品销售主要以批发初级产品和少量零售为主,缺少灵芝和灵芝孢子粉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与该地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品牌效应,加之灵芝孢子粉属于中草药范畴,申请“国食健字号”手续较难,致使该地区所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市场潜力和利润空间。
面对这一现状,红石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孙颖奇履新后,首先对林特产品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深入挖掘红石林业局林下产品特色优势,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借助红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优势,在旅游线路上建立林下产品深加工基地这一设想,着力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企业战略、文化旅游战略,打造灵芝产业园区,使本地域林副产品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
为了打破制约红石林区林特产品发展瓶颈,红石林业局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灵芝种植户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办法。经过多次论证,红石林业局领导班子集体将未来林特产品发展方向确定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红石林业局将采取“公司+合作社+示范基地+种植户+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健全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红石灵芝小镇”品牌。未来通过举办“灵芝采摘节”“灵芝订货会”“灵芝产业研讨会”“灵芝文化节”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关注红石林业局灵芝产业发展,提高灵芝种植户利润空间;利用红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特色优势,吸引全社会对红石灵芝的关注度;加大与省内外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灵芝深加工新产品,推动当地灵芝产业蓬勃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建设灵芝深加工基地。利用省林业厅提供的20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红石林业局在南京理工大学采购了成套的灵芝和灵芝孢子粉深加工设备。先期规划建设灵芝孢子粉深加工车间和食用菌等林特产品加工车间,申办SC和国食健字审批手续等相关证照。未来打造以灵芝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园区,建设灵芝产品加工车间、灵芝孢子粉破壁车间、林特产品加工车间、产品研发、产品包装、产品展示厅、线上线下销售、康养体验中心、冷库等配套设施。
建设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在辖区范围内选取软硬件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建设灵芝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全面推广灵芝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种植技术。力争到2020年,完成以灵芝加工为主的产业园区建设,建成红石林场、板庙子林场两个规范化灵芝产业园区,实现灵芝种植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目标;带动全局广大干部员工积极投身于灵芝种植产业,实现种植规模达到200万段,项目总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
未来几年内,红石林业局将以“企业搭台,员工唱戏”的方式让利于企业创业员工,同时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示范基地为支撑,推动灵芝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集灵芝为主的中草药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休闲体验、旅游康养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深度融合,使灵芝产业真正成为转型发展的优势产业,强企富民的支柱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红石林业局 张彤宇)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7月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已在管理体制机制设计、规划方案制定、生态保护制度、资源监测评价、技术标准建立、政策支持保障、法制体系建设、人员队伍培训、生态文化普及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4年,国家层面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几年来,各试点省市党委政府及试点单位积极行动,以探索跨部门、跨区域的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为主线,突出生态保护、统一规范管理、清晰资源归属、创新经营管理和促进社区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在原国家林业局长春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加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牌子,成为我国首个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的管理机构。目前已有7个试点区域组建了统一的管理机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条例(试行)》《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条例(试行)》《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等管理法规相继出台,相关配套管理办法也得以制定实施。各试点区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目前三江源、钱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已经批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完成了公开征求意见待报送审批。各地结合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开展了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收缴猎具等专项行动,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各地不断加强社区协调,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建立了特许经营、志愿者管理、访客管理等制度。
下一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加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研究提出国家公园标准体系,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重组,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尽快启动国家公园立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初步研究成果,我国未来将建立60-200个国家公园,覆盖6%-9%的国土面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广西林下经济面积突破4000万亩
今年上半年,广西林下经济面积达到4200万亩,相当于全区耕地面积的2/3,实现全年工作目标的71.2%。全区林下经济产值493亿元,同比增长13.2%,年底有望冲刺千亿元。
今年上半年,广西继续抓好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对2017年以前的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基地)组织开展验收工作,督促2018年48个林下经济项目(基地)建设,积极筹建区直林场林下经济绿色产业联盟,组织建设产业富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34个。广西林业厅还与广西农科院签署合作协议,委托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协会采用“聘请专家授课+基地现场教学”的方式,为实施林下经济项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
近年来,广西林下经济异军突起,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以省级政府的名义出台了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文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安排省级林下经济发展财政专项经费。各地林禽、林畜、林菌、林药、林草、林菜、林蜂等多种模式异彩纷呈,立体林业、循环林业、集约林业各显神通。(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山有人管 树有人护 责有人担
——江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
8月13日下午,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林业厅联合召开全面推行林长制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到2035年,江西省将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 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常态化、全覆盖 绿色生态是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全省现有林地面积1.6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4.2%;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第二位。”省林业厅厅长邱水文说道,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有利于构建“统筹在省、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有利于形成保护森林资源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确保我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此次江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按照“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要求,发展森林资源;加快建立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机制;采取信息化手段和充实监管力量实地核查相结合的办法,强化森林资源监管;加强森林资源监测队伍能力建设,完善监测体系,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常态化、全覆盖。 到2035年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 据了解,全面推行林长制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林长制管理制度,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提高科学利用水平,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即保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林地面积稳定、保林区秩序稳定,增森林蓄积量、增森林面积、增林业效益,防控森林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防范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据邱水文介绍,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到2018年底,江西省将全面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资源总量增长、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的目标;到2035年,全省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等保持稳定状态,森林质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生态功能更加完善、生态效益更加显现,林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 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 与河长制、湖长制不同的是,全面推行林长制主要是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各级林长的责任区域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省级林长责任区域以设区市为单位,市级林长责任区域以县(市、区)为单位,县级林长责任区域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乡级林长责任区域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村级林长责任区域以山头地块为单位。这样各级林长都有自己明确清晰的责任区域,同时对责任区域内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负责,并接受社会监督。”邱水文告诉记者。 同时,为全面推行林长制,江西省将实施严格的考核问责,特别是要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以及流域生态补偿考评等,这样将有利于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问责。(来源:南昌日报)
宁夏:沙漠里建起绿色公园
8月15日下午,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的55名记者走进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前线,见证这里的治沙奇迹。 进入白芨滩治沙区,道路两边的沙丘绵延起伏,草方格里密密麻麻的柠条和沙蒿等沙生植物旺盛生长。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总面积148万亩。“经过三代治沙人的艰苦努力,我们在沙漠上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近百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建成了一条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介绍说,这条绿色屏障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对黄河沿岸形成了有力的保护。如今,白芨滩人还建起了一座国家级沙漠公园。 “沙漠里建起绿色公园,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浙江新闻客户端编辑周丰,看到沙漠公园里碧湖荡漾,湖边亭台栈道次第排开,身旁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茁壮成长,感慨地说。 “现在保护区内动物种类达到129种,植物种类达到311种,已经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空间。”王兴东表示,保护区在靠近引黄灌区的地方,经过多年探索,利用沙区光热优势,种植优质苹果、桃李树等经济林,发展养殖业,实现了治沙和致富同步发展。(来源:宁夏日报)
中德林业合作不断走向务实
2018年7月9日,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在柏林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了此轮磋商,并共同发布了《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表明中德要为构建更美好世界做负责任伙伴。声明就林业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 中德两国在林业领域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两国在植树造林、荒漠化防治、低碳土地利用、林业科研教育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国通过官方发展援助项目,为中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自2007年以来,两国就林业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签署了多个合作协议,建立了双边林业工作组机制,为推动双边在林业领域的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双方正积极筹建中德林业政策对话机制,进一步指导和促进两国林业务实合作。按照《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下一步,中德两国将继续落实在林业领域签署的协议,在中德林业政策对话框架下加强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重点关注森林多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林业和木材政策发展、合法木材贸易等议题。 此外,中德两国以大熊猫这一旗舰物种保护为重点,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合作。2017年7月5日,值中德建交45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同默克尔总理共同出席了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开馆仪式,重启了中德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下一步,双方将积极发挥大熊猫‘梦梦’、‘娇庆’作为中德友谊使者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两国在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两国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