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信息》2021年第9期
2021-9-26 访问次数:1213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9期
(总第295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1年9月26日
本 期 要 目
省内动态
2 长白山森工集团:高质量转型 做好山水文章
国内动态
4 我国“十四五”将持续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5 “林业大省”江西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多专家建言献策
6 黑龙江省林草碳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7 福建省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双居中国首位
8 宁夏惠农探索“以林换能”“以林换碳”新模式
9 武汉将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项目
10 青岛市首单林业碳汇贷落地
长白山森工集团:高质量转型做好山水文章
长白山森工集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好做足山水文章,开创了生态建设成果显著、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企业管理精细规范、“山水”产业势头良好、职工民生保障有力的良好局面,不断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十三五”期间,集团林业产业总产值3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0.9亿元,利润1.72亿元,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连续性。
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生态屏障
2015年起,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长白山森工集团严格资源管控,把“山水”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证。
长白山森工集团坚守红线底线,严格林地审核审批,没有让一寸林地流失,开创了森林资源监管最严的历史。推进“互联网+林业”建设,建立了天桥岭森林资源管护、珲春东北虎监护等9个森林资源监测管护系统。严格执行森林防火责任制,细致排查整改隐患,连续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集团不断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有力保证了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
“十三五”末,长白山森工集团森林面积达212.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3.4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2.99%,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64立方米。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功能逐渐增强。
聚力山水产业 加快绿色发展
长白山森工集团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谋划“十个围绕”项目43个,新基建“761”工程项目35个,总投资169.86亿元。在项目建设的引领下,“三大山水”产业全面发展。
全域森林旅游产业推出了亚光湖湿地公园、老白山雪村、兰家大峡谷等一批森林旅游项目,带动职工转岗就业达5000余人。仙峰滑雪场项目被列为吉林省冰雪产业“十大工程”之一;白河红石峰景区正式投入运营,大戏台河景区新建游客中心;汪清兰家大峡谷、珲春魅力溪谷、敦化小沟等一批森林旅游项目完成改造升级;黄泥河老白山原始生态风景区、大石头亚光湖湿地公园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
集团森林矿泉水产业高效推进,与4户招商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10亿元、年产150万吨的矿泉水项目已开工建设。红松果、木耳、桑黄等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非木资源发包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林下经济产业累计实现产值59.86亿元,同比“十二五”期末增长15.6%;职工群众创业人数达26967人,人均创业性收入2.88万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8.6%。
对标一流水平 强化管理成效
长白山森工集团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集团建立了《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5项经营风险防范制度,完善了《压缩债权和成本费用考核办法》等8项内部管理制度。“补缺口”单位完成约6.08亿元资金调整,“增积累”单位累计完成10.67亿元资金积累,切实解决了集团收支不平衡问题。“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增收节支及活化资金达18.04亿元,开创了增收节支及活化资金的历史。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断优化,全面推进集团总部去机关化,撤并内设机构6个,调整部门名称6个,管理人员比例逐步降低。国有资产实现了增值,资产总额由“十二五”末的87.22亿元增长到108.46亿元,增幅24.4%。
提升转型质量 保障民生福祉
在吉林省、州的大力支持下,集团被列为省属企业,变革了35年的管理体制。集团把森林管护、森林培育作为职工转岗就业的主渠道,坚守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外包、用工不外委和“敞开出口、关闭入口”3条红线,确保林区3万余名职工就业稳定、收入稳定、人心稳定。职工工资收入逐年递增,在岗职工工资由“十二五”末的39992元增加到62096元,让职工充分享受林区改革发展成果。
集团投入资金2569.3万元,推进林区公共场所及场区环境的专项整治。积极争取各类慰问资金408.15万元,为林区1963户困难职工送去温暖。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引才留才作用,定向招聘176名高校毕业生。始终把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矛盾性、焦点性问题放在首位,确保林区形势稳定。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突出平安林区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净化林区社会环境,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姜洪源)
我国“十四五”将持续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8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扎实开展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从6个方面持续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扩大林草面积,提升碳汇增量。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一批区域性系统治理示范项目。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多形式多途径推动增绿增汇。
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碳汇能力。推进森林科学经营,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长寿命树种和高效固碳树种的比例。科学实施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提高林草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减少碳库损失。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各类自然保护地固碳能力。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林草资源,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减少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土地破坏等活动导致的碳排放。全面加强森林草原防火,组织实施好病虫害防治,减少因火灾病虫害造成林草资源的损失,巩固和增强林草资源固碳能力。
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和木竹替代,实现生物减排固碳。因地制宜开展能源林培育,加强现有低产低效能源林改造。稳步提高能源林建设规模和指标,加强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和科技攻关。积极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推进优质木竹资源定向培育与利用,提高生物固碳效率。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优先推广使用木结构和木竹建材,减少因生产使用钢材水泥等高排放建材造成的碳排放。
完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开展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建立全国林草碳汇数据库。开展林草助力碳中和战略研究,组织开发林草碳汇关键技术,充分发挥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作用。
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林草碳汇交易。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充分利用林草碳汇实施碳排放权抵消机制。探索建立林草碳汇减排交易平台,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碳汇减排行动,逐步完善林草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来源:国家林草局 记者黄山)
“林业大省”江西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多专家建言献策
9月14日,江西省人大碳达峰碳中和决定征求意见座谈会暨环境与资源保护专家聘任会召开,会上多位专家就“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建言献策。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达1.55亿亩,活立木蓄积量6.8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以上。据估算,2020年江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为3.36亿吨,森林年净吸收二氧化碳3700万吨。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考”中,江西将面临哪些挑战?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秀香认为,江西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经济欠发达,经济增长压力大,能源需求旺盛。同时,江西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挑战大,江西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且偏重于资源密集型的高能耗、高碳产业。
江西省林业资源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邓清华表示,江西需抓住“固碳”和“增汇”两个关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科学挖掘造林绿化潜力,鼓励在废弃矿山、荒山荒地、裸露山体上恢复植被。同时,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推进退化林地、水土流失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
“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学和经济学问题,本质就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九江学院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汤明认为,企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先锋队。工业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应推动低碳园区创建活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培育低碳新业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产业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示范为抓手,树立一批绿色低碳园区发展标杆。
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鹰潭站)研究员周静建议,探索推进碳排放进入碳交易市场,增加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资本来源,同时全面厘清与“双碳”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内容。(来源:中新网 李韵涵)
黑龙江省林草碳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8月5日,黑龙江省林草碳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视频会议召开,来自省内外的13位专家学者应聘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共同破解林草碳汇发展难点、堵点、痛点,加快推动黑龙江林草碳汇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黑龙江省林草碳汇工作中还存在林草生态系统碳汇底数还不是很清楚,湿地、草原碳汇计量监测标准还不健全,在繁育、良种壮苗、增汇减排技术等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旨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慧、力量,破解难点、堵点和痛点,为“碳达峰、碳中和”插上科技翅膀,凝聚推动黑龙江林草碳汇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在黑龙江省林草局碳汇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推进林草碳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跟踪研究国内外林草碳汇前沿科技,把握林草碳汇发展技术路线和方向,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黑龙江是林草资源大省,全省森林面积2150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达到22.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556万公顷,有10处国际重要湿地;草原面积207万公顷,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5%以上。多年来,全省林草行业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加强林草资源管护,积极营造碳汇林、实施森林经营增汇,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日趋稳定,碳汇能力不断增强。全国第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已达9.288亿吨,约占全国92亿吨的10.1%。
2012年以来,全省林草行业积极开发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碳汇两种类型的林草碳汇项目。截至目前,全省有9个林业碳汇项目通过国家公示审定,2个林业碳汇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备案,鹤岗、海伦、林口等地和两大森工集团的12个林业局以及省林草局的3个直属单位近20个林草碳汇项目正在开发中。
下一步,黑龙江省林草局将进一步强化林草碳汇顶层设计、强化林草碳汇科技攻关、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碳汇政策,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和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全面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充分体现林草担当和林草作为。(来源: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
福建省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双居中国首位
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林旭东8月10日于福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披露,福建已在20个县(国有林场)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截至目前,福建省累计完成备案申请的林业碳汇项目123.9万亩,碳汇量347.3万吨,已成交283.9万吨,成交额4182.9万元人民币,成交量和成交额双居全国首位。
林旭东表示,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储存1.15万亿吨碳,约占陆地生态系统储碳量的46.4%。“福建气候条件良好,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碳汇优势潜力巨大。”
据测算,目前福建省森林蓄积量、碳储量、年增固碳量等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碳储量已超过4亿吨。林旭东指出,随着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实施,福建省林业固碳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福建省水热条件好,森林生长速度快,固碳能力高。在大力实施“固碳工程”方面,在“加法”上,主要依靠新增森林面积和提升森林质量。
林旭东介绍,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年均新增造林119万亩、森林抚育380万亩,每年新增固碳量近220万吨。
在“减法”上,主要是通过松林改造提升、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停伐、病虫害防治等措施防止因森林减少而造成碳排放,每年减排110万吨左右。加上全省森林自然生长年均碳汇增量4700万吨,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每年增加碳汇都在5000万吨以上。
与此同时,福建还探索拓展场外交易渠道。2021年在福建省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等大型会议,通过购买林业碳汇、营造碳中和林等方式,分别抵消会议产生的碳排放300吨、1097吨、65吨。在三明市,颁发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并完成林业碳票首次流转、首次收储、首次质押贷款。
“福建省以占全国2.8%的能源消费,支撑了占全国4.3%的经济总量。”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福寿进一步指出,福建在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2%,清洁能源装机比重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当前,万元GDP水耗、能耗分别较2000年下降了90.57%、58.60%,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了70.53%。
据悉,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居全国首位,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第一。(来源:中国新闻网 郑江洛)
宁夏惠农探索“以林换能”“以林换碳”新模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聚焦生态建设薄弱环节,抢抓山林权改革试点县区机遇,积极探索“以林换能”“以林换碳”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着力破解植绿增绿、能耗“双控”难题。
一是建立“以林换能”新模式。制定实施《林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建立“林票”制度,锁定林木资源价值及林木经营者的收益权,已向国有企业颁发1、2号“林票”,确权林木1360亩。建立“能票”制度,启动工业能耗与林木换购机制,引导支持企业带资造林、认林、护林。通过“以林换能”模式建立“林票+能票”制度,实现放活林地经营权,保障林地收益权,严控能耗总量和强度,缓解节能降耗压力,着力激发社会资本植树造林积极性。
二是探索“以林换碳”新机制。在“以林换能”实践基础上,结合企业以林换碳需求,通过林木资源碳减排量再次锁定“林票”价值,探索“以林换碳”新机制,推动碳汇经济林交易。根据宁夏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标准测定的碳汇量,企业向自然资源、工信部门提出申请,进一步明确持有“林票”所具有的碳汇价值,“林票”碳汇价值可以进行交易或自行消耗。企业也可以按照《碳汇造林技术规程》申请自主建设碳汇林,通过“林票”确权实现林木资源碳汇价值,在市场进行交易或用来抵消企业碳排放量。依托碳汇交易平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碳汇交易和碳汇融资模式,引导并撬动社会多元化资本参与到生态建设,实现以碳增林、以碳养林。
三是建立“林木管护”新路径。按照“谁确权谁管护、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林票”颁发给企业后,林地管护、抚育等事务由企业负责,在管护好林木的前提下,可以开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生态旅游等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归“林票”所有者。林业和草原部门负责年度林木资源管护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变更“林票”价值,保障“林票”长期价值。(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武汉将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项目
8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当天上午,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这也是武汉市在发挥森林碳汇作用的积极尝试。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嵩阳山和新洲区将军山的碳中和林基地,土壤条件和交通可达性较好,适宜乔灌木生长,总面积达1112亩,据专家测算,未来30年可吸收3万吨左右的碳排放量。
昨日,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武汉市创建试点的有关情况。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根据最新调查情况,武汉市现有森林面积179万亩,森林蓄积量816万立方米。该局将结合现状摸清武汉市碳储量底数,核算碳汇价值,科学评估武汉市森林碳汇潜力。同时加强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联动,建立覆盖全市碳通量监测网络体系,动态掌握全市碳汇变量,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交易创造条件。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将新植树造林10万亩,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40万亩。通过保绿护绿、增绿扩面、提质增效等措施加强森林保护发展,守好资源利用上线,尽可能减少碳汇损耗,进一步提高全市碳汇增量。
此外,武汉市林业部门还将加强与林业碳汇研究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全市森林碳汇管理、标准、交易、监测等相关制度,构建碳汇工作完整体系。积极探索林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力争“十四五”期间,在森林经营方面开发一批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林业。
武汉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市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立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建筑集中连片示范与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推进可再生能源多元化与规模化综合利用,通过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质量,降低建筑碳排放强度,探索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进一步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建筑品质。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将积极争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抓牢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落户武汉的契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相关工作,引导投融资向绿色低碳循环及适应气候变化的领域倾斜和聚集,推动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来源:长江商报 记者 周舜尧)
青岛市首单林业碳汇贷落地
8月20日,兴业银行青岛分行以林业碳汇为质押,向青岛市林源苗圃有限公司发放贷款500万元,专项用于企业林业园区日常经营维护,这也是青岛市落地的首单林业碳汇贷。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可通过购买林业碳汇,抵消企业自身相应的碳排放。长期致力于服务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的青岛市林源苗圃有限公司便是典型的林业碳汇企业。今年以来,为落实“双碳”战略,该公司持续加大绿色技术资金投入。在绿色金融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兴业银行青岛分行,结合企业经营特点,创新通过企业林业碳汇现货质押融资方式,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路径。
以林业碳汇为质押物的金融产品之前在青岛市一直处于空白,这也是众多林业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今年全国碳交易系统上线以来,依托总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丰富实践,围绕青岛稳步推进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建设,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先行先试,担当创新,为全国首个“零碳社区”建设发放绿色贷款,先后落地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青岛市首笔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并为青岛市首批碳排放权配额企业实现批量落地8户,累计质押碳排放权配额180余万吨,不仅有效盘活碳资产,促进碳市场流动性,也逐步探索出一条助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兴业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为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发放的林权抵押贷也在同一天落地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兴业银行青岛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兴业银行一直是绿色金融的实践先行者与市场领跑者。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的新模式、新发展,力争做绿色金融的创新者和绿色生活的倡导者,全方位助力岛城绿色转型。(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 白晓 通讯员 盖真萍)
小贴士: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造林碳汇两个方面。
其中,森林经营性碳汇针对的是现有森林,通过森林经营手段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碳汇。造林碳汇项目由政府、部门、企业和林权主体合作开发,政府主要发挥牵头和引导作用,林草部门负责项目开发的组织工作,项目企业承担碳汇计量、核签、上市等工作,林权主体是收益的一方,有需求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实施购买碳汇。
据测算,每亩林地可产生碳汇量约为1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