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信息》2021年第12期
2021-12-27 访问次数:1225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12期
(总第298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1年12月27日
本 期 要 目
2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接近29亿元 各地密集推进首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 3 国家林草局出台政策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4 社会资本四步即可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7 “一亩山万元钱”的杭州行动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接近29亿元
各地密集推进首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截止日期的临近,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持续攀升。 根据生态环境部此前通知,督促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尽早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各地要确保2021年12月15日17时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17时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 记者注意到,各地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配额清缴工作。12月7日,海南省纳入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7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顺利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履约率100%的省份。此前,海南省于11月23日完成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分配工作。 11月底,上海市完成该市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核定及清缴配额量确认工作,并率先完成配额发放。据了解,上海市碳交易试点自2013年启动,8年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规范透明,是全国唯一达成各履约年度均实现100%履约的试点地区。 此外,12月2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完成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分配和履约通知书发放工作;12月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全面开展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数据质量自查工作;12月6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召开推进碳市场履约工作部署会,推动电力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全国碳市场履约清缴工作。 作为履约工作最重的省份,山东省积极行动。据了解,山东省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企业达330家,是全国唯一一个超过300家的省份。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介绍,“截至2021年11月23日,328家重点排放企业已经完成了交易账户的开立工作,相关部门帮助全省共计145家企业申请CCER账户开立。” 12月份以来,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交易,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持续走高。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数据统计,截至12月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6940万吨,累计成交额28.94亿元。 “随着首个履约期即将结束,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但履约期碳配额价格震荡偏弱。”广州期货研究中心创新研究负责人李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李代表示,客观来看,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纳入发电企业,结构较为单一,履约期结束后,短期内市场活跃度或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未来随着钢铁、化工等行业更多控排主体被纳入,叠加引入机构投资者为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全国碳市场有望保持较高活跃度,且运行将更为平稳。 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有望再扩容。11月底,在第五届全球科技创新大会上,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在谈及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时表示,按照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行业覆盖范围的扩大。现在是电力行业,明年可能还会增加2个到3个行业,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把八大控排行业都纳入全国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扩容既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长期趋势,也是加快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流通行业管理政研会数字商业推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碳市场为高能耗企业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了新契机。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可以从市场配置的角度解决碳排放配额不足的问题,极大提高企业自主减排的积极性,引导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来源:证券日报)
国家林草局出台政策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决策部署,近日,国家林草局专门印发《关于支持浙江共建林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先行省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措施》,加大对浙江省林业工作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林业在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共同打造林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先行省。
《若干措施》共九条:
一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浙江。实行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建设美丽生态廊道,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等。
二是推进林农增收林业增效。打造五大千亿富民产业,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和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网上森博会”等。
三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长江三角洲重要河口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钱江源头、瓯江源头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治,提升森林防火能力等。
四是推进林业数字化改革建设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试点省,完善一体化智能化林业数字系统,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建设林业数据云中心,提升林业智治水平等。
五是加快建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的评价体系、核算机制和开发机制,加快林业碳汇发展,探索开展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等。
六是鼓励先行先试深化林业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建立健全林权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开展全国林业改革发展推进重点林区共同富裕市试点,加强林业金融创新,推行林业特色品种保险,开展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占补平衡试点,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打造“未来国有林场”等。
七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国家林业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林业智库等。
八是弘扬生态文化树牢生态文明价值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试点,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古树古道保护修复,开展自然教育研学实践等。
九是支持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构建基层管护网格化体系,建立林长制考核评价制度等。(来源:浙江省林业局)
社会资本四步即可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11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程序设置、步骤路径、体制机制创新等进行了解读。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程序设置,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解决社会资本参与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项目论证以及修复方案制定等工作参与不充分、缺乏市场化运作等问题。二是重点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进一步明确责权率和风险双控,明晰成本和收入,使社会资本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清晰地预测项目风险和盈利水平,从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意见》提炼并设计了4个共性程序。
首先是项目设立。这是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活动的依据,坚持问题导向,依据各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规划和修复标准、修复要求,进一步确定一定区域内拟开展的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和重点项目,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具体投资方向、重点领域和项目并及时公开,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开等问题。
第二是方案制定。这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步骤,改变以往主要由政府部门制定具体生态修复方案的做法,转向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项目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鼓励包括社会资本、当地居民、各利益相关方、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在内的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设计,通过汇聚众智、凝聚众识,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满足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可行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同时,在方案中明确各方权责、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核心指标和修复后的产业发展、自然资源资产配置等支持政策,使社会资本在拥有充分信息的情况下,能够清晰预测项目风险和盈利水平,进而达到社会资本敢于参与和愿意参与的目的。
第三是主体引入。这是通过公开竞争方式来确定社会资本的重点环节,将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各类指标转让及支持政策等一并公开,通过竞争方式确定生态保护修复主体暨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使用权人,并签订生态保护修复协议、土地出让合同等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协议,明确修复要求、各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第四是产品交易。这也是社会资本实现投资收益的重要举措和途径。通过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与生态保护修复产品的交易渠道,公开发布产品交易规则、企业信用评级等信息,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规范市场化交易,解决社会主体担心的政策和交易风险问题,从而建立合理的投入回报机制。
4个程序是共性的、一般性的做法,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设定相应的操作程序和实施步骤。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投入量大、周期长、见效慢,但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积极和金融机构合作沟通,解决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短等问题。2015年起,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突破口,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支持林草业的作用,建立与两行的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创新贷款长周期、宽限期和低利率的金融产品。截至今年8月,全国共建设储备林6561万亩,其中利用国开行、农发行两行的建设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达2181万亩,约占1/3。2015年起,两行累计授信达到2420亿元,实际发放贷款达到737亿元。
在社会资本参与和金融机构支持的情况下,国家也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比如在造林、种苗、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中央预算内投入造林的可作为国家储备林的资本金进行投入,通过财政补贴来进行支持。目前,除了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不少商业银行也积极参与林草业建设,特别是扩大到林业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业、基础设施、精准扶贫等领域,开创了绿色金融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国家林草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油茶产业的发展。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拓宽抵押质押物的范围、完善信贷担保体系等设置,提升中小微企业油茶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出台“油茶贷”,对经营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的企业、农户等主体给予针对性的金融支持。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和国家政府部门多方联动,共同解决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投入大的问题。在相关的政策上积极给予社会资本以更多的财政支持。(中国绿色时报 黄山)
“一亩山万元钱”的杭州行动
今年是浙江省“一亩山万元钱”行动深化之年,杭州市把推行“一亩山万元钱”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计划,全力推进“一亩山万元钱”百世之利计划,全市生态产业逐渐在创新探索中百花齐放。
一年来,杭州市在全力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下土地、空间资源和林荫优势,探索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休憩等“一亩山万元钱”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全市累计推进“一亩山万元钱”57.84万亩,产值达到57.02亿元。“一亩山万元钱”已成为杭州乡村振兴的新亮点、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和现代林业经济的新样板。
创新驱动
20世纪90年代,杭州市开始创新推广雷竹覆盖技术,亩收入曾高达3万-5万元。2005年,根据野生榧树资源居全省首位的实际,杭州又大力推广香榧种植,目前大部分已进入收获期,亩产收入可达一两万元。
通过深入调研,梳理、论证并推广“一亩山万元钱”高效生态栽培、林下复合经营和森林多产业融合经营三大系列11种模式,提升笋竹、山核桃等杭州特色产业的退化林改造技术,提高花卉苗木等杭州优势产业的精品化,推进森林康养、森林运动等新兴产业发展。在土地、劳力、肥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涨的背景下,全省部署实施的“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创新模式,成为杭州林农心中“亩产论英雄”的最佳范例。
服务推动
杭州市“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模式搭建了“三张服务网”。建立竹类、山核桃、香榧、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产业科技服务团队网,实行联村、联户、联地块,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200余期,受训人数达4.5万人次,引领产业发展和推广服务相互融合。健全“首席专家+指导员+责任林技员+乡土专家”体系网,累计派出市级科技特派员6名,聘用首席专家74名、林技指导员204名、责任林技员248名,架起“专家”和“林农”之间的桥梁。加快“互联网+”的“林技通”网,开展技术、信息共享,即时咨询问答,近万人应用“林技通”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杭州市逐步建立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鼓励余杭创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浙江农林大学、省中药研究所等多家知名院校合作,联合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建立了集中药学、细胞工程、营养学、生理生化、育种栽培及保健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业技术团队,培育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外铁皮石斛栽培重点示范基地。
示范带动
杭州市为林农制定“套餐化”和“菜单式”的技术方案,支持林农成立专业合作社等,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引导林农学习典型经营模式,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新品种、发展新模式。一年来,杭州市建立油茶林白茶复合经营、薄壳山核桃林铁皮石斛复合经营、雷竹轮休覆盖高效栽培等富民示范典型30个。生态化栽培、多种经营以及林药、林旅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大大推动林地集约化经营。
以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专业示范村、示范户为载体,通过科技特派员派驻、不定期组织召开现场会等,形成不同模式的科技示范网,将示范基地作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教学实践的试验区和培训农民的新平台。杭州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示范带动可以拓展林业产业发展平台,发挥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模式的成效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临安区横畈竹笋专业合作社流转荒芜雷竹林150亩,经8年改造,成为了标准化雷竹基地,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1200亩。
政策拉动
杭州市将“一亩山万元钱”分别列入市政府《杭州市高水平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以及即将出台的《杭州市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市林水局先后制定《杭州市“一亩山万元钱”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及实施方案,各区县(市)也分别根据实际完善计划,优化区域布局、基地示范、人才培养等。
政策配套,如虎添翼。淳安县扶持林下种植业发展的补助标准每亩达到600-2000元;余杭区对总投资达到20万元以上规模的项目,按新增投资的35%予以补助;桐庐县每年安排100万元对30亩以上的每亩分别给予200-1000元补助;富阳区对“一亩山万元钱”创新模式按总投资额的70%予以补助。杭州市还将开展“一亩山万元钱”示范村、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效益联动
“一亩山万元钱”增强了护林育林积极性,林下经济的发展转变了林农的致富观念。全市在推进“一亩山万元钱”行动中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注重做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和深精加工,打造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淳安县林下套种中药材,推出“淳六味”道地药材,打造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亩山万元钱”不仅使林业经济释放出更大潜能,调整了产业结构,提升了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相关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
在生态效益方面,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上层乔木林、中间灌木林、下层草本和动物,地下微生物的复合结构,提升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稳定性。同时,林下经济作为“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模式,以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尚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