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信息》2022年第5期
2022-5-25 访问次数:1463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5期
(总第316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2年5月26日
本 期 要 目
2 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修复将实施六项重点工程
3 到2035年基本建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4 到2035年基本建成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5 林草产业逆势增长,四川是怎么做到的
8 黑龙江出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9 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获批筹建
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印发
《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修复将实施六项重点工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东北森林带森林、草原、河湖和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的重要屏障更加稳固。
《规划》提出,实施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系统治理,坚持质量优先、促进科学经营,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形成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等5个生态保护修复区,构建“三山两原”的区域总体布局。实施大兴安岭森林生态保育、小兴安岭森林生态保育、长白山森林生态保育、三江平原重要湿地保护恢复、松嫩平原重要湿地保护恢复、东北地区矿山生态修复6项重点工程。以县和国有林业局为基本单元,规划19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
《规划》提出,到2025年,加快建立现代化的森林资源保护经营制度和监管体系,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64.8%,每公顷蓄积量达110.6立方米,培育天然林后备资源(造林、退化林修复)84万公顷,开展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完成森林抚育858万公顷,新增治理退化草原6.3万公顷,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9.4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万公顷,稳步有序开展退耕还湿,恢复湿地4900公顷。
东北森林带是“两屏三带”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区四带”之一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黄山)
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印发
《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到2035年基本建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北方防沙带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提出,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治理,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富民,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监督管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天山和阿尔泰山森林草原保护、北方防沙带矿山生态修复等6项重点工程,共29个重点项目。
《规划》提出,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60万公顷,退化草原治理270万公顷,营造林220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450万公顷。到203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380万公顷,退化草原治理740万公顷,营造林610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1120万公顷。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废弃矿山得到全面修复,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
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核心区,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规划》实施范围为北京、天津、河北等9个省(区、市)181个县(市、区、旗)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99个团,总面积183万平方千米。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黄山 编辑:菲霞)
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印发《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到2035年基本建成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南方丘陵山地带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增强,河湖、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石漠化土地基本治理完成,基本建成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提出,实施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保护优先、综合施策,坚持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坚持科学管理、永续利用,坚持深化改革、多元投入。以南方丘陵山地带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基础,优化形成南岭山地、武夷山、湘桂岩溶地区3个生态保护修复板块。大力推进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重点任务。实施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武夷山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湘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南方丘陵山地带矿山生态修复等4项工程,共20个重点项目,全面构建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到2025年,完成营造防护林面积11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4万公顷、石漠化土地治理面积31万公顷,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88万公顷,退化草地修复面积3万公顷。重大工程建设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基本完备,森林覆盖率达到68.9%,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逐步优化,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廊道连通,栖息生境稳步改善,河湖、湿地生态状况有所改善,退化湿地逐步修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南方丘陵山地带是“两屏三带”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区四带”之一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规划》实施范围涉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7个省(区)174个县(市、区)。 (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黄山 编辑:菲霞)
林草产业逆势增长,四川是怎么做到的
近日,经国家林草局审核,2021年四川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4509亿元,同比增长10.08%,林草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634亿元、1218亿元、1657亿元。其中,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首次突破1000亿元,生态旅游收入连续4年超过1000亿元,成为林草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全省木材产量303万立方米、大径竹2.3亿根、人造板653万立方米、木竹地板129万平方米、锯材203万立方米,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1030万吨,林草产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两大工程奠定坚实基础。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这里地貌复杂多样,具有山地、江河、丘陵、平原和高原5种类型。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5℃—20.3℃之间,年日照782—2692小时,年平均降水315—1732毫米,海拔高度从188米到7556米,气候类型多样,具有发展林草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截至2021年底,全省森林面积2.92亿亩,森林蓄积量19.3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0.23%;草原面积1.45亿亩,占全省面积的20%,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5.9%;辖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全省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78个,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1998年启动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覆盖四川省206个县(局),保护森林资源2.8亿亩。1999年启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和2014年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林1620.75万亩、还草25.33万亩,涉及全省178个县(市、区),惠及680万农户2466万农民。
两大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助推了脱贫攻坚,促进了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四川依托前后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绿山与富民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了一批产业资源基地,推动了短周期原料林、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果林、生态旅游等后续产业发展,培育出朝天核桃、盐源核桃、冕宁油橄榄、金堂油橄榄、开江油橄榄、荣县油茶、青神竹编、西昌花卉、盐边芒果、名山茶叶、金阳青花椒、汉源红花椒、三台米枣、安岳柠檬、青川木耳、沐川竹纸、会理石榴等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品牌,农民实实在在分享了工程建设“红利”,实现了生态与民生互利共赢,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直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子。
——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2021年,四川林草系统紧扣高质量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高质量建设林草经济强省目标,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林草事业发展,以现代林业园区为抓手,持续推动全省重点林业产业有序发展。 四川省林草局把产业园区作为林草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领,制定出台《关于林草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和《深入推进现代林(草)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林草园区发展“521”战略,即省林草局分别与宜宾、广元、泸州、资阳市政府和凉山州政府共建5个省级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1个市(州)积极开展市级、县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建设。2021年,全省认定省级培育园区20个。其中,广元市将林业园区与农业园区同步认定、同等奖补,新建市级以上现代林业园区11个。同时,省林草局指导并组织7个园区成功申报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全省累计认定8个,居全国第二位。
——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四川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丛生竹为主,散生竹、混生竹兼有的竹资源富集区。截至目前,全省竹子有18属160余种,分别占全国竹子属、种数的46%和32%;有竹林面积1830万亩。利用竹资源位居全国前列优势,四川编制印发了《四川省竹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省委农办出台了进一步深化提升竹产业发展的32条措施,全年新认定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4个,累计达8个;新认定现代竹产业园区6个,累计达10个。全省现代竹产业基地突破1000万亩,竹产业综合产值近900亿元。宜宾市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实施竹产业能级提升六大行动。
四川省林草局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增强油料供给保障能力实施方案,将木本食用油纳入保障措施体系,发展核桃、油橄榄、油茶种植面积超过1800万亩。实施“三花并进”行动,完成全省“五区十二带”花卉生产布局,确定32个花卉主产县(市),新建市(州)级以上现代花卉产业园区12个,新增花卉优质生产基地2万亩、设施栽培22万平方米,全省花卉生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达242.6亿元。
着力发展林草中药材和食品种植,出台《四川省林草局贯彻落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大科技支撑,制定种植技术标准,选育新品种,加强种植技术服务和绿色无公害种植监管,强化基地建设和人才培训,扶持林草中药材重点县9个,认定省级森林食品种植基地90个。
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启动开展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四川省活动,确定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试点建设单位10个,新认定省级自然教育基地34处,举办花卉果类等生态旅游节40余场。 四川还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印发全国首个省级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规模达800万亩。
——培优产业经营主体。四川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认定和监测,推荐6家企业申报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新认定省级林草龙头企业56家。 筹建四川林业集团,与四川发展集团签订《林业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合作框架协议》,制定《四川林业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方案》,推进各企业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完成公司制改制,做强做大国资林产龙头企业。组织开展第十三批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林草类)申报推荐,有21家林草类专合社进入省级示范社拟认定公示名单。组织申报并成功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个,同时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进行运行监测。联合建行四川省分行开展建行善融商城“四川林特产品馆”建设,推荐环龙、川珍等林业龙头企业入驻。培育林草专合社、森林人家、竹林人家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深度参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漠化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促进生态就业。全省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1317个,吸纳社员4.42万人,带动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马朝洪)
黑龙江出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林草局日前印发《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21—2035年)》,旨在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和“两山”理念,通过不断深化林下经济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更多优质森林食品、推动林下产业振兴发展,让林区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规划提出了黑龙江林下经济发展的近期(2021—2025年)和中远期(2026—2035年)发展目标。到2025年,林下经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扶持培育一批以森林食品为主的龙头企业,全省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利用林地面积达到可利用面积的10%以上,林下经济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60个,培育以发展林下经济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家庭林场和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0个,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35年,形成“向森林要食物”推动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发展新格局,全省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规划提出林粮、林菌、林药、林菜、林果、林下养殖与森林景观环境利用等七大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加快林下经济特色品牌建设、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建立林下产品流通、维护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安全等五大林下经济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资源管理政策、放活林地等土地流转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数字林草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壮大科技服务体系等六大林下经济支撑体系建设。
规划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方案,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规划引领,把林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健全多元化投入和金融保障机制,落实国家、省林业和农业相关粮食生产补助和扶持政策。(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牟景君)
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获批筹建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批准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这是该局批准筹建的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将发挥计量基础支撑保障作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市场监管总局介绍,计量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是推动计量更好融入国家、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局的重要举措,为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提供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成立了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内蒙古),建立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重点用能单位煤水电气油热等能耗数据在线监测分析,建立了标准化碳计量实验室,具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森林草原碳汇量分析等能力。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依托该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能够发挥内蒙古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紧密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积极探索碳计量路径和模式,引导全国各地计量技术机构更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试点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据了解,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将通过开展碳计量重大问题攻关,加强碳计量技术研究和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加强碳计量人才培养,搭建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的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发挥计量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陈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