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信息》2022年第8期
2022-8-20 访问次数:1357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8期
(总第319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2年8月20日
本 期 要 目
省内动态
2 吉林省林草局召开半年工作调度会
国内动态
3 广西林业累计带动120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增
4 湖南推进林下经济产业
5 安徽亳州林下经济带动近17万人就业
6 安徽合肥打造林下绿色“聚宝盆”
9 贵州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11 宁夏银川探索“以林养林”新举措
11 云南昆明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超85万亩
吉林省林草局召开半年工作调度会
8月11日,省林草局召开半年工作调度会,听取上半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基层建设年有关情况,总结工作、研判形势、查找不足,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确保胜利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会上,全局37个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竞相亮相,以“赛马”形式依次进行了工作汇报。
局长孙光芝主持会议并讲话,对全局上半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做好下半年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要清醒看到当前林草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务必要保持清醒认识,综合研判林草发展态势,抢抓发展机遇,向社会传递积极信号,提振发展信心,稳定发展预期,加快形成全民共建的强大合力,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强调要以底线思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加速推进和谋划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查漏项、补短板工作,超前做好林草重大课题研究,全力守牢林草安全底线。强调要坚持全局上下一盘棋,从严从紧压实责任,突出严新细实工作导向,实行工作扁平化管理,落实好五化闭环工作法,加强对国家政策协调争取,高度重视和开展好反腐倡廉工作。
局党组书记高海珠在肯定上半年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工作怎么看、怎么办提出要求。强调要在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重点上再聚焦,在工作效益上再聚焦。指出全省林草行业改革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关键节点,要求全局上下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副局长王伟、段永刚、刘明、祁永辉,对分管处室、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点评和提出具体要求。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郝彤,对加强全局党建、全面从严治党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会议采用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局领导班子,机关各处室、在长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省林草局主会场参会。长外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班子成员在分会场参会(来源:省林草局宣传中心)
广西林业累计带动120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7月26日,广西林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召开。广西林业累计直接带动60余万人稳定脱贫,带动120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不断凸显。
广西林业系统把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林业改革发展全局同部署、同落实。2021年,广西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8487亿元。
实施油茶“双千”计划。广西累计完成油茶新造林170余万亩、低产林改造150余万亩,年产茶籽45万吨、茶油10万吨,实现综合产值400余亿元。目前,全区有油茶企业100余家、油茶专业合作社439家,带动30余万农户增收。
实施国家储备林“双千”计划。广西成为全国首个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的省(区)。截至2021年底,全区建设国家储备林面积超过1100万亩,累计增加项目区林农收入近4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
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目前,全区67个项目县选聘续聘生态护林员5.68万名,带动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扩大林下经济规模。2021年,广西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6924万亩,林下经济年产值1263亿元,惠及林农1468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600余元。广西脱贫地区林下经济面积占全区的63%,林下经济产值占全区的52%。
建设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目前,广西建成自治区级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96个、县级示范区106个、乡级示范园227个、村级示范点821个,1441家企业入驻示范区,辐射带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94家。通过在示范区推广保底分红、劳务承包等多种合作发展模式,年均带动12万人就业。
实施“绿美乡村”建设工程。广西以实施“绿美乡村”建设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村屯绿化美化,村庄绿化覆盖率由2017年的36.28%提升至2021年的40.55%。2022年,广西全面启动珍贵树种进百城入万村行动,计划用4年时间推广种植1000万棵珍贵树种。
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广西林业部门主动为林农提供生产指导、技术推广、示范建设等多方面的林业技术服务,累计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边境县、脱贫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等87个县(市、区)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1170人次。
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广西林业局选派17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定点帮扶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6个脱贫村;投资5.5亿元在环江县建设年产35万立方米的超强刨花板生产线,带动超5000人就业;引导环江县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到区直林场营林基地工作,每年安排约1000人就地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张雷翁旋峻)
湖南推进林下经济产业
近日,湖南省林下经济产业现场推进会暨政策与技术培训班在娄底市新化县召开。
近年来湖南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发展规模、产值等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特别是新化黄精已成为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会议强调,要认清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的形势,增强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信心。一是要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子。充分利用“互联网+”战略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在林下经济领域培育出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精特新”林下经济经营主体,持续为林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要聚力补齐林下经济发展短板。要强化政策支持,努力为林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大科技支撑,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水平。三是要致力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进行选择发展,做到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持续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特色品牌打造,聚焦产业发展的上下游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提升林下经济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益。
培训期间,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以及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分别就《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技术及品牌培育》《黄精的文化及栽培技术》进行了授课,并到古台山林场黄精、魔芋种植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来源:湖南省林业局)
安徽亳州林下经济带动近17万人就业
安徽省亳州市探索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目前,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37.04万亩,带动就业16.77万人,农民来自林下经济的年人均收入达2600元。
亳州市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药材、蔬菜等种植业,通过示范推广,全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95万亩,重点以林下连片种植牡丹、白芍、白术、白芷等为主。依托亳州市谯城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建立了“县级农民合作组织+谯联品牌+农民合作社+中药材产业+农户”的新型农合服务体系,建成10个中药材初加工基地、3个镇级中药材产地批发市场、98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为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当地苔干、大蒜、朝天椒等生产基地的优势,发展林下蔬菜6万余亩。
亳州市利用林下空间养殖鸡、鸭、鹅等家禽,与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环。目前,全市林下养殖总量达50余万只。
发挥涡河、西淝河、芡河、茨淮新河等河流水面广阔、水系众多的自然条件优势,发展森林旅游、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业。通过政府投资,兴建“林拥城”“亳药花海大世界”等旅游观光园;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兴办不同特色的农家乐、森林人家、水面垂钓等项目,并发展餐饮、商品零售等一系列配套产业。目前,全市林下生态旅游共接待游客43.15万人次,实现收入1187.6万余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周顶)
安徽合肥打造林下绿色“聚宝盆”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总抓手,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建立以林下套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模式,培育具有合肥特色的绿色经济新增长点,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达30万亩,年产值约12亿元,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5万元,其中林下种植面积约17.3万亩,实现产值6亿元;林下养殖面积9.56万亩,实现产值1.05亿元。
科学谋划 精准施策
2020年,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出台《合肥市林下经济发展实施纲要(2019—2025年)》,计划到2025年,全市林下经济面积将增加到34万亩,林下经济产值增加到20亿元,亩均实现产值5800元,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年亩均增收达2000元,实现农民收入和森林资源“双增长”。
合肥市先后制定了“十四五”林业和园林发展规划、“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森林旅游(康养)产业链专项规划等,优化了林下经济整体布局和产业结构,构建了产业片区、产业地带、产业示范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大主导产业。
合肥市发挥“林长+”作用,市县级林长直接联系林业产业基地、经营主体等,协调解决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用地、资金等难题。林业、农业、财政、发改等部门通力协作,构建了齐抓共促林下经济的新格局。
合肥市强化林下经济的应用技术和机制创新研究,推广林下经济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高林下经济科技含量。利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深入林区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务下乡活动。长丰县组建了以薄壳山核桃专家为主,省林科院、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参与的薄壳山核桃专家顾问团队,指导全县林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等;巢湖市举办了以“樱花套种·美丽增收”为主题的林下经济发展论坛,对全市300亩以上规模造林经营主体进行专题培训,向合肥市林学会推荐了4项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
合肥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市场为导向,连续出台支持林下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资发展格局。2021年,合肥市奖补林下经济项目基地24个,涉及面积2.5万亩,发放奖补资金868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约1500万元,创造收益约3700万元。2022年,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到200亩的经营主体一次性奖补8万元,对超过200亩部分按照每增加100亩奖补不高于4万元的标准在全市择优奖补,同一项目最高给予100万元奖补。
合肥市引导林下经济经营主体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作用,开展订单化种植、养殖等模式,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初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辐射带动,林农、苗农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有从事林下经济的合作社3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有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4.12万人,巢湖市养年阁家庭林场、渔塘家庭林场获得“第二批省级示范家庭林场”称号。
合肥市着力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以林下经济为主体的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推动全市林下经济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升。对获得国家级或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森林康养基地”等称号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合肥市长丰坚果派农业有限公司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巢湖厵村成功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合肥市坚持以“林”为主题的林旅康养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网红露营营地、民宿品牌以及花卉文化节等。全市森林景观利用面积6.7万亩,产值近2亿元,从业人员5.85万人,带动农民就业3.65万人。长丰县每年开展桃花节、樱花节、葡萄节等活动,卧龙山、杜集鸟岛等森林旅游景点更是居民休憩观光的最佳去处。庐江县积极打造康养基地,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培育各具特色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开发推介森林旅游休闲生态产品,打造了独山景区以及“云里安凹”“少间王圩里”等精品民宿品牌,拉动了区域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合肥市围绕优势产业,突出绿色、健康、美丽三大元素,打造林下经济品牌。全市涌现出肥东润枝大樱桃、包河大圩葡萄、长丰碧根园家庭农场等知名品牌和基地。肥西、长丰县依托林荫优势养殖土鸡,其中肥西老母鸡养殖基地获得“国家标准化养殖示范项目区”称号,其养殖的“肥西老母鸡” 被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巢湖市引资建设西黄山“中国厵村”、尖山湖逸趣园田园综合体,致力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和产品品牌。
以“亩均论英雄”引领林下产业高质量发展。合肥市采取林粮、林药、林蔬、林经、林果等套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林地综合效益。长丰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短养长、以耕代抚,推进林粮间种,承包企业将林间土地返租给种粮大户套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每年相关企业节约开支近100万元,实现了户企联结、林粮富农增收。林下套种年亩均增收1000—3000元,林间散养鸡、鸭、鹅等年亩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章崇志 何玉珠)
贵州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近年来,贵州省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在全国率先提出“大生态+森林康养”林业经济发展新模式。2021年,贵州森林旅游康养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965.72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52.85%。
贵州专门成立了省级大健康产业森林康养领导小组,从省级层面制定政策支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被纳入重点发展产业,连续6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文件,明确建立集康复疗养、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推动森林康养与医疗养老融合发展,并率先将森林康养合规性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编制了《贵州省森林康养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构建“一核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到2025年,全省将提升建设森林康养基地70个,森林康养步道达到300公里,预计实现年服务能力150万人次以上。
贵州从管理、技术、品牌等层面制定出台制度规范,构建了森林康养产业的标准体系。持续推进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探索了“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近10种经营模式,形成了山地气候型、山地温泉型、林茶复合型、林药结合型等多种特色康养方式。近6年来,全省开展森林康养基地建设78个,覆盖66个县(市、区)。2021年,全省森林康养基地接待人数932.92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8747个,就业农民人均月增收超2600元。
贵州积极与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协作,上线启动“建行善融商务平台贵州森林康养专区”。加强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在省生态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新设3个森林康养相关专业,已举办森林康养专题培训班11期,培训专业人员1000余人次。2017年以来,全省共安排森林康养扶持资金1.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10亿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姚建勇)
宁夏银川探索“以林养林”新举措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自然资源局日前印发《银川市关于培育扶持新型绿化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试行)》《银川市林区升级改造实施方案(试行)》,探索“以林养林”新举措,深入推进山林权改革。
《银川市关于培育扶持新型绿化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试行)》旨在激励、引导、培育更多新型绿化经营主体参与林业建设,不断扩大全市林业生产规模,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各类新型绿化经营主体科学开展森林经营,参与生态建设,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壮大经果林产业发展,积极融入林业碳汇交易。建立多样化扶持办法,对新型绿化经营主体依照相关政策标准给予补助、补偿,做好林权确权登记、贷款融资、森林保险购买引导,做好林业产业技术支撑服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银川市林区升级改造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各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完成,设立市、县两级林区改造专项资金,稳步推进林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到2025年底,全市林区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林分结构合理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林业产业取得成效。该方案在森林质量提升、培育林产发展基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了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银川市还将开展优秀绿化经营主体、优质特色林果示范基地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评定工作,对优秀经营主体和示范基地给予专项扶持资金。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宁林)
云南昆明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超85万亩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昆明市出台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释放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投资能量。目前,昆明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85.8万亩,全市各县(市、区)已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大产业类型,涵盖林药、林菌、林花、林苗、林菜、林禽、林畜、林蜂、野菜采集加工、野生食用菌采集加工、城郊休闲体验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021年,昆明市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8.82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林下种植业4.47亿元、林下采集业12.17亿元、林下景观利用2.18亿元。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实现产值2.97亿元,带动农户5808户;主要种植种类有滇重楼、珠子参、续断、半夏、黄草乌、附子、射干、桔梗、白芨、茯苓、石斛、龙胆草、黄芪、灵芝等。
目前,昆明市涉及林下经济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25家,产业化经营扎实起步。全市拥有5家规模较大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林药加工企业20多家,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根据《昆明市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和《昆明市森林庄园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围绕农民增收,全市已创建了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建设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8个、森林庄园30个,涉及林下经济的合作社25个,参与企业100多家,惠及林农42.8万户,来自林下经济年户均增收1900余元。宜良县获得“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李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