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信息》2020年第11期
2020-11-25 访问次数:861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11期
(总第286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0年11月25日
本 期 要 目
省内动态
2 前三季度吉林省林业产值增长21.7%
2 通化县召开林长制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
4 吉林森工集团临江林业局培育红松育良种品牌实现生态经济双受益
国内动态
4 广东省拟推选认定一批南粤森林人家
6 贵州大力推进林特产品产销体系建设
8 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前三季度吉林省林业产值增长21.7%
日前,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前三季度,全省林业产值增长21.7%。特别是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林业标准化建设、林业产业扶贫等方面取得较好进展。
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省内林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对近年来取得的林草技术成果进行梳理,选择技术成熟、实用性强、对全省生态建设具有前沿水平的成果、对产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技术成果进入国家林草局技术成果库。
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围绕林木良种培育、育苗、主要树种造林、森林抚育、木材采伐、林下经济和林产品加工等,组织修订地方标准,有21项地方标准参与答辩。结合我省实际,推动行业标准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推进林业行业标准化和示范区建设,强化林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林业发展与服务能力。
落实产业扶贫。制定下发了《2020年全省林草产业扶贫工作要点》,围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以产业带动为重点,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目前全省通过发展林草产业带动、帮扶贫困人员、农民群众和林草职工累计10071人,人均每年增收1305元。同时,组织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各类专家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教学、宣传工作。年初以来,累计开展产业技能培训52次,参训群众约2300人次,其中贫困人员超过400人次。(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 陈沫)
通化县召开林长制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
10月30日,通化县召开林长制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全县林长制试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县总林长、县委书记孙继民,县总林长、县长戴存鹤,县副总林长、县级林长参加会议。
会议解读了《通化县建立林长制试点实施方案》。孙继民作重要讲话。
孙继民强调,建立林长制是进一步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具体举措。通化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建立林长制工作,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必将对新时代通化县林业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就做好试点相关工作,孙继民指出,要提高站位,深刻领会建立林长制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决心坚定。通过建立以严格保护、提升质量、集约利用为目标的林业资源管理新机制,将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属地管理责任,提升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能力,对于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森林是绿色生态的基础,也是通化县最鲜明的底色。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林长制,既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提升森林资源治理能力的制度保障,更是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有效举措,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受保护、资源增效益、群众得实惠具有重要意义。
孙继民指出,要精准发力,准确把握建立林长制的重点。一要坚持目标导向。迅速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林长制工作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责任区域,保证全县森林、湿地及野生动植物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结合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按年度精准设定各项具体目标,形成近期、中期、远期不同阶段的完备目标体系,确保目标“看得见”“摸得着”“能实现”。二要遵循根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严格考核、强化监督。三要切实抓好“体系建设”“机制建立”“制度保障”“成效检验”四个重点环节,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为巩固提升通化县绿色发展优势、推动我县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孙继民指出,要落实责任,形成实施林长制的强大合力。各乡(镇)、各部门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深入落实生态保护“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一要落实属地责任,将林长制试点工作任务与全县年度重点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二要落实部门责任。各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林长制成员单位,要分兵把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三要强化督导考核。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完善责任制度,形成责任手册,定期考核林长制推进情况,以查促改、以查促建,推动林长制落实到位。
戴存鹤主持会议并强调,要统一思想认识,抓好工作和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各乡镇、开发区和有关单位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全力把林长制试点各项工作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全省推行林长制提供实践经验;要迅速行动起来,逐项抓好落实,推动林长制试点工作走深走实;要结合实际,加快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网格化管理体系。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齐抓共管,形成巡管护治闭合链条。
县林长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相关单位负责人,各乡镇、开发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原林业站站长,国有林总场和各林场负责人,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县林长制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通化县林业局 孙立荣 王秀兰)
吉林森工集团临江林业局
培育红松育良种品牌实现生态经济双受益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0月26日讯 临江林业局立足资源优势,始终把人工培育红松良种,恢复森林群落作为森林资源经营的重要工作,加快推进红松良种产学研和繁育一体化进程,相继筹建闹枝红松种子园、红松母树林基地、红松果林基地,培塑以红松籽、红松苗、红松杯苗等为主打的“临江红”红松良种品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目前,该局红松母树林基地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每年为全省提供优质红松种子1万公斤左右、优质红松苗木8千多万株;完成红松人工纯林造林、混交红松造林19600多公顷;红松果每公顷产值可达20万元以上,可为林业职工和红松种植户带来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吉林森工集团 姜华)
广东省拟推选认定一批南粤森林人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0月30日讯 为完善森林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和旅游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林业生态产品,近日,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开展南粤森林人家推选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批南粤森林人家推荐评选认定工作。
据悉,森林人家是指经营者以良好的森林环境与游憩景观为依托,融文化、民俗风情和乡土特色产品为一体,为旅游者提供具有特色餐饮、住宿以及林业体验、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服务的小规模经营主体。本次南粤森林人家推选认定工作,旨在构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自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生态公园、古树公园、野生动(植)物园等相结合的森林旅游发展体系。
《通知》规定,推选的森林人家需要符合所在区域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森林环境质量优异,森林覆盖率(或绿化率)≧60,无视觉污染,地形地貌完好,无开采矿石、挖沙取土等改变地形地貌的现象;森林人家周边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便利,周边10公里内有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或在森林旅游特色线路上的优先认定;森林人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规定开展经营活动,无偷税漏税、食用野味、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服务态度良好,服务规范,有明示服务项目并明码标价,近两年无重大旅游投诉事件。
据广东省林业局介绍,森林人家的推选认定需由经营单位向所在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旅游主管部门报地级以上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市文旅主管部门推选后报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林业局直属各单位可直接向广东省林业局推荐。广东省林业局将组织相关人员、邀请有关林业及旅游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核,视情况开展实地考察,将评选认定结果在广东林业网向社会公布,并适时颁发“南粤森林人家”牌匾,同时计划在“2021中国森林旅游节”上广泛宣传推介。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省的森林旅游事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林业部门把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作为促进林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林业服务于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森林旅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生动实践。至2019年底,我省已建设125个“广东省森林小镇”;2020年,省林业局、省文化旅游厅共同认定100条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和100个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
接下来,广东省将充分发挥本省森林和湿地资源、生态环境及气候条件优势,发展全域旅游,健全森林旅游建设发展管理体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能力,开发一批“森林+”新业态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出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森林旅游地,将森林旅游培育成广东省林业支柱产业、重点旅游品牌,促进森林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来源:广东省林业局)
贵州大力推进林特产品产销体系建设
生态优先,绿色先行。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全省各地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活市场、做强品牌”思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生态财富转化为发展财富。通过以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促进基地建设上规模、精深加工上水平、聚指成拳筑品牌,并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物流设施、扩展销售渠道、创新金融服务,实现产销两旺。
生态经济多元发展
2020年,我省将特色林业产业纳入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中,并明确省领导领衔推进。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全省林业系统将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作为全省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传统林业种植向横跨一二三产业链的多元复合型生态经济转变。
为此,我省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年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等相关文件,强化保障,高位推动,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建设的各个环节保驾护航。
同时,全省着力实施“建立林下经济项目库、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科技服务”五大行动;进一步推进优惠政策落实,采取下达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下达中央林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支持各地林下经济实施主体进行融资和申请绿色产业基金、奖励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的林下经济实施主体等措施,聚焦产业发展的上下游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激发特色林业产业产销体系建设活力。
8月23日,“贵州省林业产业协会”正式更名为“贵州省林业产业联合会”。联合会将充分发挥连接市场与政府间的桥梁作用,把企业组织起来,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协调机制,促进企业间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着力开展林产品公共品牌体系建设,打造“黔林优选”“黔林臻品”等行业公共品牌,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展销和进出口贸易,为有效助推全省林特产品产销体系建设提供第三方保障。
品牌助力“黔货出山”
金秋方竹香,大娄山下,桐梓县狮溪镇方竹进入采收高峰期。为保证方竹笋的产销有效对接,桐梓县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桐梓当地国有平台公司娄山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盒马鲜生总部展开深入合作,打通桐梓方竹笋直销上海高效快捷的销售渠道,新鲜方竹笋经过预冷保鲜、打包、进入冷链,可7小时飞抵上海。
企业带动,科技支撑,打出“林+”组合拳,让土鸡住进“别墅”,紫云自治县养鸡有“道”,致富有方。由军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带动发展林下生态蛋鸡养殖项目,每三个月,便将紫玉蛋和紫香鸡等生态品牌产品以数百万元的订单形式,打入上海、青岛、江苏等消费市场。
织金县立足皂角米加工,将过去小、散、乱的小作坊各自为战加工模式升级为“政府+企业+院所+市场+农户”产业联合体,不断聚集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销行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全国皂角精加工、销售的重要集散地。
为了让林产品卖好价、卖高价,贵州还狠抓品牌建设。全省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上市林业企业,通过企业抱团发展,依托公共品牌进军市场,带动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彻底摆脱过去散、小、弱、乱的状况。
通过不断努力,贵州特色林业产品已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竞争力正在逐步形成。赤水市、玉屏自治县、贞丰县获得“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称号,贵定县被授予“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县”称号。
线上线下拓宽销售
不久前,贵州特色林产品体验中心及信息发布平台正式运营,该平台聚合了直销、联销、分销等多种销售方式,将构建全国七大区域渠道营销中心,进驻全国主要城市主要卖场,增强线上销售、线下体验互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让远在深山无人识的贵州林特产品更快更好地走向大众市场和省外市场。
“平台上的产品非常丰富,我经常购买皂角米等养生产品。线上购物,‘一键到家’,很方便。”贵阳市观山湖区周女士告诉记者,她和朋友常去线下贵州特色林产品体验中心了解全省各特色林产品,并通过线上关联的电商平台选购。
目前,贵州特色林产品体验中心已入驻企业近百家,涵盖竹笋、油茶、花椒、皂角等林特产品22类500余种;线上信息发布平台已登记信息发布企业150余家,涵盖林特产品27类近600种。
下一步,省林业局将通过进一步完善产品标准、打造公共品牌、抓好各类展销活动、扶持好创客企业等系列举措,抓实体验中心和平台运营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5个拳头产品、培育50家标杆企业、组建5000人自媒体创客团队等内容,努力将体验中心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林产品交易中心。(记者 吴采丽)
脱贫的潜力在山 增收的希望在林
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森林旅游在林草扶贫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10月15日召开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发布会上释放的重要信息。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调查结果,2018年通过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上升到46.5万户、147.5万人,受益人数占贫困人口的9%,年户均增收达到5500元,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贫困地区大多具有发展森林旅游的资源禀赋
“我国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这些地区脱贫的潜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场种苗司副司长、生态旅游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健民表示。
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好。“以森林公园为例,我国近50%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公众体验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为发展森林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张健民说。
森林旅游还可以为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便利。“森林旅游具有就业门槛低、参与方式多样、基本技能容易掌握等特点,而大多乡村贫困户谋求增收的主要瓶颈是缺乏专业技能、抗风险能力弱,发展森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贫困地区利用森林等自然资源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实现增收的通道。”张健民说,贫困人口通过自主经营、提供导游服务、受聘为景区工作人员等途径参与森林旅游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鉴于森林旅游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引导发挥森林旅游扶贫作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要开展了九个方面的工作。比如,推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县、新兴森林旅游地品牌和特色森林旅游线路;借助中国森林旅游节平台开辟了‘森林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展示推介专区;加大对贫困地区森林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在确定国家森林步道线路中,把促进贫困区域百姓就业增收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组织开展贫困地区森林旅游扶贫成效、潜力评估及发展策略专项研究,对森林旅游扶贫的成效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等。”张健民介绍。
两类载体、四条途径、五种模式创新扶贫
据张健民介绍,“十三五”时期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形式可归纳为:“两类载体、四条途径、五种模式”。
“‘两类载体’是指森林旅游带动扶贫的载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另一类是其他森林等自然资源区域。调查显示,依托各种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旅游发展实现增收的约占受益贫困人口的47%,依托其他森林等自然资源发展旅游实现增收的约占受益贫困人口的53%。”张健民说。
张健民表示,“四条途径”是指森林旅游帮助贫困人口增收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通过就业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18%;二是通过开展个体经营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12%;三是通过发展种养殖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65%;四是通过租赁、入股经营等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3%。按年户均增收额大小排序依次为就业,年户均增收额6162元;个体经营年户均增长额4547元;租赁、入股经营年户均增长额4072元;种养殖年户均增长额2394元。由此分析,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是森林旅游扶贫最有力的途径,而带动种养殖发展是森林旅游扶贫辐射面最大的一条途径。
“五种模式”是指森林旅游扶贫可归纳为五种模式,即全域带动模式、政策带动模式、资金带动模式、能人带动模式、特色带动模式。
“全域带动模式是通过整合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全面推动区域内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内旅游经济快速提高,实现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政策带动模式是通过制定有力政策实现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森林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资金带动模式是通过整合政府、企业资金,加大森林旅游投入带动扶贫的模式;能人带动模式是通过引进、吸收能人,发挥能人作用促进森林旅游发展并带动扶贫的模式;特色带动模式是贫困地区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打造个性化的森林旅游产品带动扶贫的模式。”张健民表示。(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马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