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企业风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2206号21世纪A座1008室

网址://www.fullaulas.com  或:吉林省林业产业   

 E--mail:jlslycyxh@163.com

邮编:130041   

 

欢迎光临吉林省林业产业网站,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联系我们!

《林业产业信息》2022年第1期

     2022-1-20       访问次数:1334次

 

林业产业信息

1

(总第299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2120

 

        

 

1 “十四五”林草这样开局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全面完成

3  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修复将实施六项重点工程

4 我国林下经济经营利用林地面积超6亿亩

6  碳达峰碳中和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11  木材工业助力“双碳”目标大有可为

 

“十四五” 林草这样开局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全面完成

编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林草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统筹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微信公众号为您梳理“十四五”林草如何开局起步。

国家林草局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扎实推进国有林区改革,2021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了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结报告,国有林区改革任务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完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草局认真履行改革组织协调和分类指导职责,会同11个部门成立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实施的工作机制,形成部门与地方政府改革合力,抓好督导落实,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任务,各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取得重要成效,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业增效、职工增收、稳定和谐”的目标要求。

——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完成了“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推进政企分开、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妥善安置富余职工”等国有林区重点改革任务,实现了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三大改革目标。通过改革,实践了政事企分开的有效路径,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司其职;建立了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适度分开又相互协调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国家林草局行使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所有者职责、森工企业承担森林资源经营保护工作、地方政府负责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探索出一揽子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政策,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妥善安置富余职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20154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伐以来,国有林区森林面积增长1063.8万亩,森林蓄积量增长4.5亿立方米。改革期间累计减少森林蓄积消耗3100多万立方米,林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东北虎、梅花鹿、紫貂等稀有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已绝迹20余年的野生斑羚再次出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政事企分开取得积极成效。森工企业原本承担的行政职能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全面移交属地政府,打破林区社会多年以来政企合一的体制,实现了森工企业和地方政府独立运行。因地制宜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共移交机构1361个、涉及人员9.77万,切实减轻了森工企业负担。

——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林区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手段,采取远山设卡和近山设站、专业管护和家庭承包结合等方式,管护责任落实率达到100%。持续完善森林资源监管制度,对森林资源产权登记、资产有偿使用、森林采伐予以立法规范,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

——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增加管护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等途径妥善安置职工,职工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改善职工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林区防火应急道路、管护用房等重要设施明显改善,完成棚户区改造13.3万户,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近2万户职工从深山远山搬入中心城镇。

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改革成果。不断健全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和保护发展措施,推动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指导森工企业聚焦主业,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森林经营,持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宜居林区环境整治等政策支持,督促地方政府切实提升林区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提升改革成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微信公众号)

 

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修复将实施六项重点工程

    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印发《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东北森林带森林、草原、河湖和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的重要屏障更加稳固

《规划》提出,实施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系统治理,坚持质量优先、促进科学经营,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形成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等5个生态保护修复区,构建“三山两原”的区域总体布局。实施大兴安岭森林生态保育、小兴安岭森林生态保育、长白山森林生态保育、三江平原重要湿地保护恢复、松嫩平原重要湿地保护恢复、东北地区矿山生态修复6项重点工程。以县和国有林业局为基本单元,规划19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

    《规划》提出,到2025年,加快建立现代化的森林资源保护经营制度和监管体系,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64.8%,每公顷蓄积量达110.6立方米,培育天然林后备资源(造林、退化林修复)84万公顷,开展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完成森林抚育858万公顷,新增治理退化草原6.3万公顷,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9.4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万公顷,稳步有序开展退耕还湿,恢复湿地4900公顷。

东北森林带是“两屏三带”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区四带”之一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国绿色时报  黄山

 

我国林下经济经营利用林地面积超6亿亩

    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是林草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我国林下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林下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全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超过6亿亩,各类经营主体超过90万个,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总数达649个。林下经济已成为山区林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为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21年,林下经济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要求,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

    9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将林下经济列入林草产业新业态重点项目,要求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11月,国家林草局发布《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25年)》,立足新发展阶段,明确了今后10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布局。《指南》提出,到2030年,全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总面积达7亿亩,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3万亿元;从林地利用范围、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区域布局等方面明确了全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布局;提出了积极推广林下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科学引导林下养殖产业、有序发展林下采集产业、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等重点领域;确定了加强林下经济品牌建设、加快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市场营销流通体系构建、深化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等主要任务。《指南》强调,要完善政策体系,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依法依规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是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林草局规范有序推进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动态管理。2013年至2019年,国家林草局先后认定发布了四批、共526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吸纳就业超过720万人,总产值近1300亿元,从业林农年均收入1.33万元。

    20216月,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取消和变更部分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命名的通知》,对24个经营管理不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的基地,取消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12月,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认定北京市怀柔区平安富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23家单位为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知》强调,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指导、支持、管理和服务力度,积极争取和推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不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水平。

    在国家林草局指导下,各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创建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不断发挥以点带面、典型引路作用,充分激发林下经济发展活力。

    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好经验新亮点层出不穷

    多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林草主管部门持续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支持,贵州、江西、广西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性文件和扶持政策。2021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围绕“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拓市场”,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基础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提高林下经济发展专业化、精准化、系统化、市场化、高效化水平,并在省级层面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林下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各地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例如,广东省广宁县将林下经济列入林长制考核范围,积极培育林药、林茶、林禽、林畜、林蜂等多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全方位发展林下经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在荒漠区开展人工造林的同时,有序推进肉苁蓉林下种植,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落实“谁造林谁受益”原则,有效激发农牧民植树造林积极性,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改造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林下空间,构建多元经营模式,创新推广“林++++菌”等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立体经济”,促进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贵州省锦屏县多措并举盘活森林资源,积极发展“五林经济”,林上种石斛,林中养蜂,林下养鹅、种中药材,林内发展康养旅游,林外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一二三产高效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112月,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了《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向各地推介“高位推动,科学布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体经营,释放潜能”“拓展链条,提升价值”“融合发展,综合收益”“定产定销,宣传推介”“标准生产,打造品牌”“利益联结,助农增收”等8个方面、共28个典型案例,并要求各地林草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学习借鉴,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中国绿色时报  通讯员 毛飞)

 

碳达峰碳中和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访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中国林产工业协会首席专家吴晓松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此,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一段时间以来,林草行业已经行动起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中国林产工业协会首席专家吴晓松。

“双碳”背景林业发展形势和国家相关政策

记者:您如何看待林草行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吴晓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植树造林成为抵消温室气体的有效路径。

“双碳”背景下,林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随之提高。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及“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政府承诺和宣布的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举措,都包含了增加森林蓄积量这一综合反映林业工作成果的目标。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球增绿面积的1/4来自中国。值得一提的是,中幼龄林占我国森林资源面积的60.94%,中幼龄林处于高生长阶段,伴随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10年,我国需要通过造林和改善森林管理的方式增加森林蓄积量,然而,我国目前50%的可造林土地是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造林难度较大。为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的目标,林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水平,提高森林质量和增汇潜力的森林可持续的经营能力;改革财政性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全社会造林积极性。

记者:“双碳”目标下,林草行业需要关注哪些政策措施?

吴晓松: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十四五”时期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纳入了“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工作重点任务。2021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国家林草局提出林草部门将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充分利用林草碳汇实施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探索建立林草碳汇减排交易平台,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碳汇减排行动,助力重点区域、大型活动组织者、自愿减排企业、社会公众等利用林草碳汇实现碳中和,逐步完善林草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林业企业和林业项目的对接,加大对林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适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新贡献。多地为林业企业、林业碳汇产品提供低成本稳定资金支持。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概念。生态环境部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再次明确了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纳入国家配额发放的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使用不超过其配额5%CCER进行履约。

双碳”战略中林业的着力点和机遇

记者:“双碳”背景下,林草行业的关注点在哪里,又有哪些机遇?

吴晓松:在“双碳”背景下,林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开展林业碳汇、发展高质量林业产业和发挥绿色金融作用等多个方面。

——正确把握林业碳汇的发展机遇。森林碳储量不等于林业碳汇,更不能过分夸大其经济效益。要理解和把握林业碳汇的发展机遇,首先要厘清碳汇、林业碳汇等相关概念。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的一种产品类型,即:造林项目和森林经营项目。根据我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CCER项目备案通知和备案项目数据,目前获得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CCER项目中共有15CCER林业碳汇项目,其中3个项目已签发首期减排量,项目类型有造林、竹子造林、森林经营等碳汇项目,分布于8个省市自治区,获得备案林业碳汇项目占总备案项目数量项的2%

——还要说说“方法学”。这是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审核的标准与依据。目前我国有4CCER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分别是《AR-CM-001-V01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AR-CM-002-V01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和《AR-CM-003-V01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AR-CM-005-V01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这4个林业碳汇方法学,为我们开发CCER林业碳汇项目提供了依据和标准。其中,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和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是我国首创。

我国CCER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流程大致为7个步骤,分别是项目设计、项目审定、项目备案、项目实施、项目监测、减排量核证及备案签发。

——积极参与我国碳市场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是落实中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7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目前已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截至2021112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3722.82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约15.97亿元。

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自2012年开始运行,截至2021930日,自愿减排交易累计成交量超过3.3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逾29.51亿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已被用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配额清缴抵销或公益性注销,有效促进了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保护补偿。

碳市场是碳排放权交易和碳汇交易的结合,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预见的是,“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林业碳汇的市场功能将被逐渐放大。因此,要加快推进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与制度创新,建立碳排放权定额管理制度、森林碳汇培育机制、交易体系、监测监管体系以及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碳市场金融激励功能和作用,将减排与森林碳汇生态服务有机结合,实现林业碳汇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同时,应尽快建立基于市场的林业碳汇管理机制和开发更广泛的林业碳汇项目类型和方法学,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记者:CCER林业碳汇对林业企业意味着什么,您有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以分享?

吴晓松:塞罕坝的案例值得关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项目编号681,北京卡本能源咨询有限公司开发)于20164月获得项目备案,并于20168月获得减排量备案。这是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改委注册成功并获得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林业系统碳减排量最大的自愿减排碳汇项目。塞罕坝林场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项目编号981,北京卡本能源咨询有限公司开发)于20168月获得项目备案。据报道,“根据碳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保守估计,计入期内两个项目产生的总减排量可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

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发挥能动性,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具备优良可开发碳汇资源的地区和企业可开展并完成森林碳汇资源摸底调查与碳汇项目开发潜力研究,推动碳汇项目开发。

而排放企业,不管是购买,还是直接参与林业碳汇项目,都能促进企业低碳发展,参与碳市场交易,帮助企业应对来自政策、成本和客户等内外部的碳减排压力。不仅是降低履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提升企业低碳环保形象,彰显生态保护等社会责任。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单位,应充分理解碳市场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管理规定以及所选择方法学的适用条件,在项目设计文件和监测报告编写及碳汇量监测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还可以邀请专家指导申请开发适用于具体林业碳汇项目的新的方法学。

必须走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林业产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提质增效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成败。

林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应该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全面“减碳”。着力构建绿色可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林业产业链企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增强融合程度,推动绿色技术和产品发展。在自身用能特别是园区用能方面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做好自身碳排放和监测。结合自身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湖泊、土壤等固碳作用,增加科研投入,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

期待绿色金融助力林业发展

记者:“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如何助推林业发展?

吴晓松:“双碳”目标的提出与实现,对林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造林、森林抚育、森林保护的林业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为积极推动建立地方财政森林经营补贴制度提供依据;有利于建立健全林业减排增汇金融支持体系,将林业碳信用纳入金融产品开发系列,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与林业减排增汇项目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也有利于将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效益的林业碳汇项目纳入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进一步利好林业碳汇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由此拓宽林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如:安徽省泾县发放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将无形的碳汇价值实实在在地转变为可质押资产,增加林业企业融资来源。金融机构以企业碳汇预期收益权为质押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通过对项目林场碳汇量估算评估,增加对林业企业的授信维度;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通过科学测算出具相关报告,预估该林场20年的碳汇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大考,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而林业发展在发挥减缓气候变化效益基础上还兼具生态综合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林草行业应当继续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做强生态主业,注重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探索新途径。(中国绿色时报  康勇军)

 

木材工业助力“双碳”目标大有可为

这是一项庄严的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双碳”目标,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作贡献。“双碳”目标已成为未来几十年影响中国政策制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木材工业是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低碳产业,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将大有可为。

木材工业助力“双碳”目标的优势

——木材工业是绿色低碳的产业。木材和木制品生产过程能源消耗量小,碳排放水平低,尤其是与钢材、玻璃和水泥等传统建材相比,节能降碳优势明显。研究显示,生产1吨水泥约排放122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生产1吨钢材约排放647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生产1吨玻璃约排放187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加工1立方米木材(规格材)仅排放30.3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因此,木材和木制品的大量使用可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等传统能源密集型产品的使用,减少我国工业及能源部门的碳排放。

——木材和木制品是高效廉价的碳封存体。木材属于天然的储碳材料,其主要制品只要处于使用状态就一直会作为碳储存库而存在。依据碳储量计量方法测算得知,我国每立方米原木和锯材的平均固碳量约889.328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我国每立方米人造板的平均固碳量约1145.7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各类木制品主要以木材和人造板为原料加工而成,因此也储存了大量二氧化碳。由此可知,生产和使用木材及其制品可以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抵消我国部分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木结构建筑是低碳节能型建筑。据统计,2018年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排放4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我国能源碳排放总量的51.2%。降低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是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与轻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常见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节能降碳优势显著。研究表明,一栋建筑面积约223平方米的独栋独户式建筑,木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物化阶段能耗1036.98吉焦,比轻钢结构低25.21%,比混凝土结构低38.73%;木结构建筑生命周期运行阶段能耗5089.345吉焦,比轻钢结构低8.61%,比混凝土结构低22.89%;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在50年使用期内,每年每平方米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24.6-31.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年每平方米平均28.8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相较于仅使用钢筋和混凝土的基准建筑,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减少48.9%-94.7%,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8.6%-13.7%

木材工业助力“双碳”目标的不足

——木材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木材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预计,国家“双碳”目标下,随着木材和木制品以及木结构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对木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呈刚性增长态势,木材资源供给面临较大压力。加之我国木材进口市场集中度偏高等因素,都将使我国木材资源供给能力面临不确定性。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面临压力。虽然木材工业整体上能源消耗量较少,但对传统化石能源仍有一定依赖性。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双碳”目标实施将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在能源领域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木材工业应主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适应能源革命的大势。

——碳计量标准缺失。碳计量标准是我国木材工业实施“双碳”目标的前提,目前我国木材工业行业尚未有碳计量标准颁布。企业是“双碳”目标实施的主体,碳计量标准的缺失导致我国木材工业企业无法科学准确评估生产经营过程的碳排放情况,面对国家“双碳”目标,只能被动跟随大势,应变的主动性略显不足。

——碳排放核算基础研究滞后。碳排放盘查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全面、准确摸清碳排放“家底”,明确产业链各环节的碳排放基本情况,才能确定碳减排的基准线和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木材工业碳排放核算基础研究较为滞后,对行业推进低碳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指导性不强。

木材工业助力“双碳”目标的路径

——保障木材供给安全。木材工业企业可以建立原料林基地,实现“林板”一体化发展。既可解决原材料来源问题,又可增加森林碳汇,部分抵消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有前瞻性的企业甚至可以直接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原料林基地和工厂。采取多元化的进口模式,积极开拓木材进口市场,降低木材进口市场集中度,以规避贸易壁垒。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能源过渡到低碳能源,并努力向零碳能源转变。充分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和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进一步提高能源自给率。此外,还应加强生产过程的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针对生产过程中高能耗工艺、技术和装备,研究优化路径。

——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尽快研制契合我国木材工业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碳排放盘查、碳储量计量、碳标签管理等急需标准,构建木材工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以一流的碳计量标准引领我国木材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顺利实施。

——开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盘查。评估木质林产品碳库储量,精准量化产业链各环节的碳排放,为木材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提供科学依据,为下游用户绿色采购和消费者绿色消费提供参考指南。建立我国木材工业行业碳排放数据库并定期更新,为木材工业行业碳排放情况的准确计量和科学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加强绿色低碳加工技术的研发推广。依托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立木材工业绿色低碳加工技术创新体系,针对企业生产需求和碳减排面临的技术瓶颈,围绕木材工业节能降耗的关键领域,组织优势科研力量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加速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促进相关研究成果快速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为木材工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延长木材及木制品的储碳周期。一是进一步提升木材和木制品的产品质量和使用的耐久性,延长木材和木制品的使用寿命;二是提高废弃木材及木制品的回收利用效率,实现木材及木制品的循环利用、分级利用和综合利用。从而进一步延长木材及木制品的储碳周期,充分发挥木材及木制品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碳储贡献。

——培养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制定木材工业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林业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加快与林学、木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融通发展,培养复合型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及管理专业人才。鼓励涉林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联合设立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协同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为木材工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宣传视角,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平台,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宣传木材工业对国家“双碳”目标的贡献和价值,大力普及木材、木制品及木结构建筑的储碳知识,牢固树立使用木材、木制品和木结构就是为国家“双碳”目标作贡献的舆论导向,扭转长期以来部分人士对木材、木制品和木结构建筑的片面认知,为木材工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中国绿色时报  劳万里 段新芳 吕斌)

网络实名:吉林省林业产业网
Copyright 2008-2009 jllycy.com,All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     承办维护:吉林林业科技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jllycyxh@163.com     联系电话:0431-88627576(协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06006197号  网页分辨率1024*768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


吉ICP备180052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00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