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信息》2022年第3期
2022-3-26 访问次数:1338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3期
(总第314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2年3月26日
本 期 要 目
省内动态
2 林长来了!不是“挂名制”而是“责任山”
国内动态
5 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11 江西科学绿化让山乡换新颜
林长来了!不是“挂名制”而是“责任山”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建设,集安市开展林长制工作部署以来,全市各乡镇、街道、国有林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力推进林长制工作有序开展。集安市林长办超前思维、缜密谋划,积极在组织体系、队伍建设、舆论宣传等重点环节进行尝试探索,破解基层力量弱化等各种难题,将林长制工作推深做实。
林长制的实质是责任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就是要通过压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责任,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通俗的讲:
1.“林”是治理对象,是主题,解决治理什么。
2.“长”是治理责任主体,是关键,解决谁是治理责任主体。
3.“制”是治理方式,是制度保障,解决如何保障治理责任主体履行主体责任。
2021年12月29日,《集安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集安市林长制巡林制度》等七项制度通过集安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2022年1月5日《集安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集安市林长制巡林制度等七项制度》通过市委常委会会讨论通过。各乡镇、街道、国有林场建立了本级林长制组织机构和责任区域,召开本级林长制工作推进会议,完成全市各级林长制公示牌前期选址等基础性工作。
完善林长制组织体系。建立市、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搭建了由村级林长、监管员、巡护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管理架构,压实推进林长制协作机制、督导巡查、林长制信息共享与宣传、巡护员日常巡护等各项长效机制的贯彻落实。积极落实“一林一警暨林警长制”责任制度,落实“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实现林长巡林、巡护员管护全方位覆盖。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监测监管能力和水平,有效加强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修复和灾害防控。
推进林长制队伍建设。市林长办公室于1月4日正式成立。林业局在办公用房紧张的条件下积极争取,为市林长办单独设立办公室,抽调业务骨干,成立集安市林长办,积极筹措资金,配齐硬件设施。各乡镇、街道、国有林场均于3月4日前成立林长制组织机构,成立乡级林长办,建立专门办公室,配齐配强专职人员,不断加强林长制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干部配备,要求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3名,以此引导各乡镇将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级林长办工作,不断壮大和优化林业基层工作的专业队伍。
夯实林长制工作任务。市林长办积极落实“三单一函”制度,下发﹝2022﹞1号《工作提示单》,督查指导各乡镇、街道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市林长办副主任邹景波带领市林长办工作人员组成督导组对全市15个乡镇、街道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和督查指导。乡镇、街道、国有林场借助广播电视、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市林长办还多次召开林长制工作推进会议。市林长办副主任邹景波从什么是林长制,林长制出台的背景,集安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进行深入阐述。林长办负责人赵伟东重点讲解了当前林长制工作的重点任务,巡护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读。?
加强林长制巡护力量。厚植生态文明思想,以林长制为契机,提高巡护质量。将原有的“护林”升级为“巡林”,管理上从“看护制”转变为“巡护制”。按照13000亩设置一个网格配备一名巡护员的比例,全市共有林地348万亩,共需要配置巡护员300余人,为保证管理能动效果和巡护工作质量,采取“基本补助+管理绩效”的形式发放。并通过建立林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监测监管能力和水平,有效加强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修复和灾害防控。
扩大林长制舆论宣传。目前市、乡、村级三级的公示牌已完成前期选址,拟设立市级公示牌1处、乡级公示牌23块、村级公示牌128处。公示牌要求标有《集安林业》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中增设开通“林长制”专栏,并计划通过在市政府网站开设专栏加强宣传。近日,已在各乡镇、街道悬挂条幅、LED投屏等多种方式对林长制改革进行宣传报道和政策解读,发布关于林长制工作相关的培训学习、会议部署、政策文件等专栏信息10次,并分别被省局网站和市政务动态动态专栏采用。全市共悬挂条幅170幅,开展宣传活动3次,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投入资金2万元。通过集中、深入、立体宣传开展林长制改革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突出舆论导向,提高公众知晓率、认同感和参与度。
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国有林场积极推进林长制工作,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从根本上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使林长制工作更加推深做实。(来源:集安市林业局 李林)
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3月11日)
202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国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全民义务植树创新发展
2021年是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要深入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组织发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履行植树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全国政协召开“全民义务植树行动的优化提升”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分别开展“全国人大机关义务植树”“全国政协机关义务植树”“百名将军义务植树”活动。全国绿化委员会组织开展第20次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以不同方式参加义务植树。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部署开展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全民义务植树立法工作,深入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北京市推出8大类37种义务植树尽责方式。黑龙江省发布网络捐款项目、举办树木认养活动等。上海市举办第七届市民绿化节。浙江省组织开展“千校万人同栽千万棵树”等主题活动。福建省线上推出43个劳动尽责活动。重庆市推出《春季义务植树地图》。吉林、江苏、海南、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省份积极开展植纪念林活动和义务植树基地建设。
二、科学绿化迈出重要步伐
国办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全国绿化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提出明确要求,编制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分别印发“十四五”绿色交通发展规划和水土保持实施方案。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完成《“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9个省份制定科学绿化实施意见。
首次实行造林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造林完成任务上图率达91.8%。印发《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的通知》。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2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启动山东、辽宁、宁夏、河南、重庆等5个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
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
编制印发“三区四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及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专项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支持青藏高原和黄河流域重点区域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谋划启动66个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完成天然林抚育113.33万公顷。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分别完成38.08万公顷和2.39万公顷。长江、珠江、沿海、太行山等重点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34.26万公顷。三北工程完成造林89.59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21.25万公顷,工程固沙0.67万公顷。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33万公顷。建设国家储备林40.53万公顷。开展草原生态修复156.26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万平方公里。
北京市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等绿化工程。河北省实施张家口市及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冬奥会赛区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山西省开展黄河流域、太行山生态屏障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一线一区两带”建设。安徽省启动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广东省实施高质量水源林、沿海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
四、城乡绿化统筹开展
新增43个城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全国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万余个,建设绿道8万余公里。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美村庄、森林乡村建设,制定《“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编制《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报告》,持续开展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公布第三批1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第一批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
交通运输系统全年新增公路绿化里程21万公里。水利系统新增绿化面积445公顷,抚育面积3.85万公顷。中央直属机关组织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含折算)16万株,机关庭院改造绿地和草坪16.4公顷。中央国家机关组织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含折算)11.8万株。全国工会系统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含折算)1000余万株。共青团组织开展国土绿化实践活动2.6万场、青少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近9.9万次。妇联组织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带动各地1000余万户家庭参与庭院绿化美化。
五、草原保护修复切实加强
国办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15个省份出台草原保护修复实施意见。印发《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印发《关于进一步科学规范草原围栏建设的通知》,发布《202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推动草原精细化管理。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国家林草局和九三学社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推广免耕补播技术提升草原生态质量的通知》,大力推广免耕补播技术。开展草原执法监管专项检查督查,举办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
六、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强化
出台《湿地保护法》。编制《全国湿地保护“十四五”实施规划》,发布《2020年度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制定《湿地保护约谈暂行办法》。印发《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扎实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编制《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大力推进母亲河保护。新增和修复退化湿地7.27万公顷,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受益农户16760户,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面积2.35万公顷。目前,已指定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899处国家湿地公园。
七、荒漠化防治稳步推进
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5年)》《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35年)》。在7省区开展荒漠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续建9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修订《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完成“十三五”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期末综合考核。完成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启动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有效处置沙尘暴天气过程9次。
八、全国林长制体系基本建立
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制定《林长制督查考核办法(试行)》,出台《林长制激励措施实施办法(试行)》。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基本建立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林长。27个省份建立林长会议、部门协作、工作督查等配套制度,17个省份出台林长制考核评价办法,多地创新推出“林长+”、总林长令、巡林督查等做法。安徽省出台林长制条例,江西省构建覆盖全域的网格化管护体系。
九、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加强
依法批准实施全国“十四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完成退化林修复93.33万公顷。推进全国森林经营方案制度体系建设。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出台《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开展全国打击毁林专项行动和森林督查。
强化森林草原防火督导检查,实行全覆盖包片蹲点指导。推动建立京津冀晋蒙五省区联防联动协作机制。全国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受害草原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启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建立13个部门防控协作机制,对黄山、秦岭等重点生态区域进行包片蹲点。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成效初步显现,扩散趋势有所放缓。全国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积分别达966.67万公顷、1373.33万公顷。
十、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全国经济林面积保持在4000万公顷以上,完成油茶林新造改造25.13万公顷。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在广西、江西开展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0.93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2%。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竹文化节和第十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十一、林草碳汇工作扎实推进
编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2021—2030年)》《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实施方案》《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方案(2021—2030年)》。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增汇潜力评估和关键增汇技术研发。形成《2020年全国林草碳汇计量分析主要结果报告》。在浙江省安吉县建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机制。
十二、国土绿化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国办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编制《科学绿化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实行差异化投资补助政策,大幅提高西部地区造林种草投资标准。探索开展林业经营收益权等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余额830亿元。落实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启动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支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国土绿化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揭榜挂帅”应急科技攻关。首次发布我国主要草种目录,28个省份发布乡土树种名录。建设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总平台和5大类数据库。
十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
举办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举办第2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2021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高级别会议、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专项视频会议、中国—智利、中国—德国、中国—新西兰等林业双边政策对话。支持国际竹藤组织发展。
2021年,国土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然突出,科学绿化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绿化成果巩固、支撑保障能力仍需加强,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仍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2022年,国土绿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备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江西科学绿化让山乡换新颜
拂面的春风就是科学绿化的号角。走进江西,处处涌动着春季植树造林的热潮:农民在挖穴施肥、运苗栽树,技术人员在讲解造林技术,义务植树现场人头攒动,各类造林苗木持续旺销……
截至3月10日,江西省完成造林整地70.28万亩、人工造林62.66万亩,分别占50万亩年度计划的140.6%和125.3%。近年来,随着科学绿化的提质增速,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绿色更多更美了。
提升森林质量
山脚下,美丽的赣江碧波荡漾;山坡上,新栽的树苗迎风招展。
在泰和县芦居山林场赣江及国道两旁的山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松土种树。
泰和县芦居山林场场长王坚说:“今年种下了银杏、檫木、湿地松、枫香和樟树,几年后的秋天,这里将是红色、紫色、黄色和绿色的风景,成为赣江的最美岸线之一。”
江西按照“生态优良、林相优化、景观优美”要求,培育彩色针阔混交林,改善森林结构,打造森林景观,提升了森林品质和颜值。2021年,江西实施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24.3万亩,栽植珍贵、彩叶树种786.6万株,科学绿化成效进一步显现。
作为今年江西林业良种良法推广示范项目基地,泰和县白鹭湖林场禾市分场江北区五斗陇山场全部采用机械清山整地,按每亩145株,每穴施有机肥5公斤,3行湿地松、2行檫树、1行枫香的栽植要求高标准造林。
白鹭湖林场场长樊文华正在造林现场指导造林。他如数家珍地分享了科学造林经验:“科学规划设计、大穴大肥整地、选择良种壮苗,注重良法栽植、加强后期管护,做好这些,造林成活率就不愁了。”
千户人家,炊烟袅袅,千烟洲因而得名。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建立了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开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科技专家在这里建立了人工阔叶林近自然经营示范样板林,35亩林地针阔叶林混交,植被多样性丰富。这种近自然经营模拟天然林生长环境,不同树龄、树种的树木共生,乔灌草等植物高低错落生长,实现森林自然更新,提升了森林系统碳汇增量。
2021年,江西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180.7万亩,封山育林121.8万亩,森林抚育583.6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23.22万亩,在24个县(市、区)及相关单位打造100个省级森林经营样板基地,示范带动全省森林质量提升。随着《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指南》地方标准的发布,造林绿化落地上图纳入高质量发展林业工作考评体系,江西的科学绿化将带来新变化。
留住美丽乡愁
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走进泰和县禾市镇江北村的熊瓦自然村,“家在林中住,身在花中游”的环境让人感到格外舒心。2019年,这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引来不少游客驻足。
2021年7月,江西省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进驻江北村帮扶,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里的原始林木较多,老百姓也非常注重对森林的保护,要利用好‘国家森林乡村’这个金字招牌,加快推动村庄向美丽宜居迈进。”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郑汪文说。
江西用绣花功夫推进森林乡村建设,把精心、精致、精品的要求落到乡村的每个角落,见缝插绿,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让乡村更加宜居,乡愁更浓。
长港村是新干县金川镇的一个小山村。新干县金川镇党委委员、人民武装部部长邓军说:“以前,村子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突出,自从创建省森林乡村后,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了,环境变得更好了,村民们的精气神更足了。”
近年来,江西森林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批自然生态风景好、乡土田园特色美、森林绿色氛围浓、生态功能效益优的森林乡村不断涌现。目前,江西有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1559个。11个设区市和18个县(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76个县(市)成为江西省森林城市。
厚植生态财富
科学绿化绘就了江西绿水青山,也铺就了山区林区群众的致富路。
在新干县溧江镇堆背村,村民们年前就种下了油茶树。村里通过入股、务工等形式,带动33户脱贫户种植高产油茶。堆背村党支部书记刘大庆说:“在这里务工,村民一年可增收2000元。”
新干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奖补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油茶新集中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300元,油茶庄园建设每个奖励8万元。目前,该县有高产油茶4.42万亩,年产油茶鲜果1.5万吨,折合茶油900吨,年产值达1.1亿元,油茶成了林农的“摇钱树”。
新干县因地制宜,鼓励当地居民种植中药材增产增收,形成了以车前子、黄栀子、吴萸子、商洲枳壳“三子一壳”为重点的中药材发展体系。
新干县厚城商洲枳壳基地占地面积200亩。在新干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营养袋大苗移栽、适时采摘、套种中药材等新技术,枳壳2年挂果、3年见效、6年盛产。
新干县源神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爱根算了一笔账:一棵树产30公斤左右的果,预计今年鲜果产量5万公斤左右,产值26万元左右。枳壳基地还套种了玉竹、黄精等中药材,预计年增收34.6万元左右。
泰和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后,通过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助推森林质量提升和农民增收。5年来,该县投入资金10949.6万元,实施国储林建设13.48万亩,带动129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营林生产和护林,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泰和县林业局副局长胡红元说:“通过购买劳务模式,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通过生态护林员模式,让贫困群众端起了生态饭碗。”
70岁的曾广远是泰和县桥头店前村林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江西造林绿化典型。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造林4000余亩,带动全村户均增收10万元。如今,他的合作社经营山林面积2.32万亩,总资产达3600万元,带动386户农户每年人均增收5800元。
江西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二级调研员何齐发说:“江西的科学绿化由过去的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过去的粗放经营向科学经营转变,由过去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转变,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林业贡献。”(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刘小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