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林业产业大会暨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在长春召开
2008-6-3 访问次数:3633次
5月22日下午,全省林业产业大会暨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在长春隆重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分析我省林业产业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全省林业产业工作任务,凝聚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努力实现由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发展目标。大会得到了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产业协会、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林业局雷加富副局长、省政府王守臣副省长出席大会。应邀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等省直单位的领导。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是:各市(州)、县(市、区)林业(管)局、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白城市芦苇局的领导同志和产业部门负责同志;吉林森工集团领导、延边林业集团领导,各国有林业局、森林经营局的领导;省林业产业协会理事会会员代表;涉林民营企业代表以及新闻单位记者;省林业厅各处室及直属、附属单位处级以上干部全部参加了今天的会议,会议代表共计320多人。召开林业产业大会在我省是第一次,会议代表范围之广、人数之多、规格之高,可称为吉林林业历史之最,它预示着全省新一轮林业产业建设高潮的兴起,它标志着全省林业干部职工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信念。因此,它必将被载入全省林业发展建设的史册。
会议由省林业厅厅长、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刘延春主持。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副省长王守臣就林业产业建设做了重要讲话;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在大会上宣告成立;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王玉明会长代表“协会”讲话;孙光芝副厅长代表省林业厅与省农村信用联社签订了林木资产抵押贷款协议;大会为第一批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颁牌。
雷加富副局长首先对我省林业产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吉林是我国林业大省,也是我国重点林业省区。近年来,吉林省加大了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力度,森林面积和蓄积保持了双增长的良好态势;在森林防火方面实现了2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坚持国有企业改革,使林业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吉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具有发展林业产业的独特优势。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吉林省东中西部的自然条件和森林生态系统特点,努力构建东中西三大林业发展板块。要广泛应用现代技术装备,做大做强传统林产工业;大力整合优势景观资源,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带;充分依托优势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森林食品等特色产业;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切实加强领导,为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王守臣副省长就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由林业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讲三点意见。一、正确估计形势,深刻认识林业经济强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增强自身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必然要求;(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全面振兴吉林经济的迫切要求;(三)抢抓机遇,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发展新时期林业的光荣使命;(四)丰富的森林资源,强大的市场拉力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二、科学谋划,全面推进林业经济强省建设。(一)要明确林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二)要明确林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三)要明确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四)要明确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八大工程:1.东部山区采育林建设工程,2.中西部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3.西部生态植被恢复(生态草)工程,4.生物质能源开发工程,5.木材精深加工转化工程,6.森林绿色食品医药开发工程,7.野生动植物人工驯养繁殖、栽培工程,8.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工程。三、加强领导,为林业经济强省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解放思想,破除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二)落实政策,加大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三)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林业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四)依靠科技,不断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五)精心组织,切实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领导。
刘延春厅长在“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宣告成立时指出,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的成立,是我省林业产业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省林业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省林业产业组织已经完成了由单纯的行政化、一元化组织体系向社会化、多元化组织体系的转变,对推进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议结束时就抓好会议贯彻落实应把握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谈六点意见:1.充分认识建设林业强省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增强林业干部职工建设强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要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指导思想,突出发展生态经济结合型产业;3.实施投资拉动,千方百计加大林业产业投入;4.加快产业融合协作,形成互利合作新优势;5.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林业强省建设的内在动力;6.强化组织服务,为林业强省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王玉明会长代表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讲话,就协会今后工作提出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在提高广泛性上下功夫;二、在强化协商性上下功夫;三、在协会服务性上下功夫;四、在加强创造性上下功夫;五、在强化组织建设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