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企业风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2206号21世纪A座1008室

网址://www.fullaulas.com  或:吉林省林业产业   

 E--mail:jlslycyxh@163.com

邮编:130041   

 

欢迎光临吉林省林业产业网站,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联系我们!

三北工程30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9亿亩 营造林建设壮举浓重写在三北大地上

     2008-8-22       访问次数:2654次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作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壮丽篇章。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发动与精心组织,经过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9亿亩,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使58.64%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三北工程为我国营造林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把营造林建设壮举浓重地写在了广袤的三北大地上。
  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路子。多年来,三北地区各地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型发展模式,突出农民物质利益,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程营造林的运行机制与组织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工程建设、提高营造林质量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社会关注质量效益的良好意识与氛围。吉林省洮南市北部半山区着眼于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将乡土树种山杏开发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的战略构想,逐步实现了以杏治山、以杏治旱、以杏致富的目标。目前,山杏面积已达60多万亩,年产山杏核5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2000万元,山杏种植与利用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制订科学建设规划,确立科学技术路线,保障营造林建设质量。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国务院的指示,林业部编制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了三北工程指导思想、建设方针、总体布局、质量标准,对工程建设、营造林质量管理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根据三北地区自然条件多样、立地类型复杂的特点,确立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实行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以生态林为主,多林种结合;以人工造林为主,造、封、飞结合;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为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科技保障。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奠定营造林建设基础。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将工程建设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实行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制,建立核查、考核、通报、奖惩制度,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工程质量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组织、督导和检查,大幅度提高了营造林建设质量,使造林保存率和核实率逐年提高。
  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增添营造林活力。在工程建设中,各地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兼顾的方针,贯彻落实“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按照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证收益权的原则,积极推行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加速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不断完善林业政策,明晰林业产权,创新经营机制,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工程营造林的积极性,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了工程建设自我积累和发展的动力。
  依靠科技进步,推广适用技术,提高营造林质量。长期以来,三北工程建设将10%的资金用于实用技术推广,同时设立科技进步推广奖,先后推广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实用技术1200多项,大幅度增加了营造林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推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0多个百分点;推广飞播造林综合技术,使造林成效提高20%,并突破了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不宜飞播的禁区。
  三北工程营造林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工程营造林质量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活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新时期三北工程将按照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部署,不断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追求森林效益和功能的多样化,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在高标准、高质量营造新林的同时,突出抓好成过熟、残次林分的更新改造和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利用,更新质量理念,转变思想观念,转换动力机制,改进管理方式,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新时期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质的飞跃,为全力推进三北工程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网络实名:吉林省林业产业网
Copyright 2008-2009 jllycy.com,All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     承办维护:吉林林业科技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jllycyxh@163.com     联系电话:0431-88627576(协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06006197号  网页分辨率1024*768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


吉ICP备180052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004号

Baidu
map